首页 > 娱乐快讯 > 开心空间 > 过年散文随笔15篇

过年散文随笔15篇

来源:时髦谷    阅读: 3.3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年散文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散文随笔15篇

17年匆匆已过,犹如之前几十年春夏秋冬的轮回,有悲有喜,有成有败。

事业方面重新再来,追随内心,只做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不要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但也不易,有太多东西需要去斟酌推敲,想要做出成绩真是得下一番功夫。对于成败,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就算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感情方面起起伏伏,有退有进,总体在进算好,没有孤立的情感,只有平衡好生活各项为好。

回家过年已成习俗,但今年也有点不得意,有点厌倦年的轮回,不想回,跟自己叫把劲,得干出点事情来。家里人多也不需要我。

年近三十,居然对社会发展知之甚少,终于意识过来,抓紧时间了解,人生易蹉跎,再活三十年不改进只能原地徘徊。作为一个男人,没有事业就无法生存,若只为一个人混口饭吃就不该去恋爱,医生自己活得了!撑不起一个家就不该跟女人谈什么未来!不懂教育生小孩都是随波逐流,阶层固化永无止境。价值观扭曲,跟社会发展规律不统一,只能痛苦的被命运折磨,也是被自己的无知和欲望折磨,庸人自扰。

倘若学习不是为了优化生存质量,不是为了输出,提供更多价值,只是为了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很可耻,陶冶情操若只为自己爽,就太自私。迷失在获取知识的海洋里也很可怕,一辈子也看不了无数书,培养自己的志趣活出精彩才是关键。

夜色降临,我把刚从庙会上买回来的风车插到了花盆里,风车映着窗花,好像回到了90年代,我不禁傻笑起来,叹道,这才像是过年嘛。

过年最开心的,就是玩。最喜欢听到的,就是父母那句:过年这几天,你就放开了玩吧。每天只能在繁杂的书桌上偷了空隙才得玩,这样明目张胆的绝对充满着无限的吸引力,无所谓玩什么,都是痛快的。在大街上、公园里随便走两步,都畅快得无法自拔,走着走着看见风车、糖葫芦,那是绝对会买的。看谁家孩子放风筝,还会跟着一块跑。看着平日里光秃秃的树枝上、房檐下、路灯边如今全都张灯结彩,即使这时候被父母召回家,这浓浓的年味在我心里浸得满满的,一个小激动也会情不自禁得笑出声。这种激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到了那天,公园里晚上的花灯会,又让这年味儿足足溢满整个正月。

如果是忙起来,就没时间出房门了,那也会有最讨喜的任务派来——吊钱、对联、窗花、福字全都塞到你手里。不是有一句俗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可这会子,任你攀得高,爬得快,全都名正言顺。等到贴的满手都是浆糊和从春联上染的红色,根本来不及去洗手,就又被拉过去吹气球,每次腮帮子都吹痛了才想起去拿打气筒。吹好的大气球就几个绑在一起随意挂起来,小的就蹭蹭衣服粘在墙上,摆出个什么图案,就靠想象力了。等到一起布置妥当,还要跑到院子里,仔细看堆在地上的烟花都有什么种类,哪种好看,哪种声音最响最不敢放,还有哪种是从来没见过的。现在想想,看过这么多烟火表演,还是自己家放的最好看。

小时候,过年就意味着刺激又最矛盾的时刻又要到了,心里得先盘算起要到谁家串门,又要说什么样的吉祥话,人家给压岁钱到底要不要接。父母每次都会以“都这么大了,就不要了”为由拒绝人家的美意,最后经过一番推搡,还一脸纠结地说“干什么呀,你真是的”。通常这个时候,我在一边不知该笑,还是该同父母一样做出一脸似埋怨似怪罪的表情,然后接过钱,再交给父母。小时候太单纯,总是看不懂这样奇怪的场面——如果不想要这钱,干脆别去串门不就行了?虽然收到红包心里最为窃喜的是我,但还是依然坚持着这样的惯例到如今。不同的是,如今父母安心的坐在一旁,欣慰地看着我独自一人在那旁上演每年上演的老戏码,似乎在满意我终于学会了这套传统剧目。收红包不情不愿,可送红包却恰恰相反,同样的剧目,要反过来表演,才能尽得精髓。就是这样,每次要先推辞别人的好意,再想方设法把自己的那份心意塞到对方手中。在这角色的转换中,过年也因此变得刺激而有趣起来。

恍然如梦,已经过了多少个年。

今天鸡过年呢!

侧身望着阴雨霏霏的院子,她漫不经心地说。那会,我和她一样坐在火炉边不肯起来。我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并没有见到院子里有鸡的影子,不明白她怎么突然想到这个。

她见我没吭气,很是无趣。回身拿起小方桌上的糖盘来抱在怀里。盘里装着村上常见的芝麻糖,每到年关,人们用大背篓大背篓的红薯剁碎放在大铁锅里,加麦芽糖发酵熬煮成粘稠红黑的糖稀,年三十晚上掺些炒好的芝麻花生进去做块切片。这种糖一向是她的最爱,以往都是自己做,但自从上了岁数她就再没有力气去做这些事,只在县上买些现成的回来待客。此时,她慢吞吞的捏起糖块笨拙的塞到嘴里,“咔嘣”“咔嘣”地使劲嚼着。

“你牙疼,少吃些糖才好!”我说。

“莫事!混心焦呐。怕是要死了的!吃了上个月的药了,总也不见好。以前哪有三十天还吃药的道理,今年真是要死了呐,啥好东西都吃不成了!哎——”她看看手里捏着的糖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顿了顿,颤巍巍的放下糖盘,抹了一把嘴边粘着的糖渣站起身来。

“今天鸡过年呢!下雨,哎——”她扶着门框一脸担忧地看着外面,喃喃自语着。

过一会,她信步走了出去,站在已经打湿的院子里。风和雨朝屋这边打过来,她的腿往后趔趄了一下,又站定,单薄的身子倔强地挺了挺,将被风吹乱的短发撩到耳后。“这么冷,你背上衣服都湿了呢!”我提醒她。她默默地转身走到屋檐下,依是担忧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怕啥!打不湿的……正月初一下啥雨哟!”她嘟囔着,一脸的不甘和不满。

终于有三只鸡张着翅膀伸着脖子从竹林子里窜出来,直奔火炉屋后面的鸡圈。

“哈!你们到底还是晓得回来!”她一如见到儿女般的欣喜,尾随着它们朝鸡圈那边奔去。

实际上,她只剩下这三只鸡了。就在一个月之前,也就是她住院的时候,那时候屋里有六只清一色的乌骨鸡。她喜欢养乌骨鸡,常说乌骨鸡炖着吃是大补,逢年过节自家杀上一只,余下的还可以给儿女吃。可是,那日她头晕的老毛病犯了,被隔壁的女人送到医院一住就是上十天。等她从医院回来,就只剩下眼下这三只还勉强活着。原先也想着让儿子或者女儿回来帮她喂上一回的,可是她竟不敢说。“人都顾不上,怎还顾得了鸡?!”她能想到,他们一定会这样说她。三个儿女都忙,两个在给别人打工,一个退休了在家得带她的重孙子。她住院了,他们得轮换着到医院陪她,各家都有各家的娃娃、丈夫或媳妇要伺候,她不愿意给儿女添堵不说,更不愿意让儿女知道她还养着家禽的。

儿女们怕她摔跤或是生病,老早就不让她干活了,他们说她老了,老了就要服老。可是她一直不痛快,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农妇,喂鸡、养猪、种菜、捡柴这些都是继续活着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老了就是连这些都不要了吗?她不叹息了。叹息也没用,儿女让她进城一起住,是她自己不愿意的。

她开始尝试着偷偷地做点什么来打发白昼漫长的天光。先是收拾了原先荒芜的菜园子,种下莴苣、辣椒、葱蒜和韭菜,顺着菜园子的篱笆再栽上几窝捡柴时顺路挖回来的蕙草。后来,她托人买了鸡仔偷偷放到后院养。养鸡仔简单,只需要在房前屋后拔些青草,再给它们吃一些苞谷杂粮就能把它们养肥。打这之后,她也没那么心慌了,一整天没人跟她说话的时候,她就跟鸡说话,跟那些开着一圈圈黄花的蕙草说话,跟绿油油的菜苗说话。

如同现在,她站在鸡圈门口一边倒进去一早拔来的新鲜菜叶,一边爱怜的看着它们围在她脚边争食。

“你们今天过年哪!过年下雨……管他的,下雨你们也要吃,吃了好下蛋呐!”她笑着跟那三只鸡说。

见我站在旁边,她指给我看“喏,就是中间那只,下蛋极大个儿的!自从我住院那次之后再没下过蛋。开春了,我要多买一些好下蛋的。”

“晨光不随冬日去,喜气常伴新春来”一晃眼,又要过年了。

童年的时候,过年是一种单纯的期盼和欣喜,是可以充分满足小小愿望的美好日子,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只有在那一天,可以吃到平时饭桌上吃不到的东西,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还可以拿压岁钱。听大人们说,压岁钱只所以叫压岁钱,是因为过年那天把钱放在身上压岁,来年就可以财运滚滚,好运连连。每当拿着压岁钱,看着鞭炮在天地之间落樱缤纷,听着鞭炮尖利响亮的声音划过天空,那种心情真的是不言而喻,大概那就是简单而快乐着!

长大了,过年揉进了思念的滋味,身在异乡,思念父母,思念亲人,盼望回家的心情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当归心似箭的提着大包小包进得家门时,迎来的是家人和邻居的欢声笑语和亲切问候,心想家的感觉真的不一样。看着年迈的爷爷摇摇晃晃的出来迎接,看着年岁渐长邹纹渐多的母亲忙前忙后的为我摆上一桌子好吃的东西的时候,心中多了一份久别重逢的感动和伤怀,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思念不分缘由地萦绕在心头。说不上忧愁什么,也说不思念什么,也没了儿时那种期盼过年的心情,没有了那种孩提时代单纯的快乐。

走过少年,走过青春,一路跌跌撞撞悲欢离合,看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春来冬去,一年又一年。竟发现自己已不再那么期盼过年了,也许是自己长大了,感知的多了,牵绊的多了,不愉快的因素多了,所以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自己有些憔悴和迟钝了?

就快要过年了,现在的过年对我来说不只是迎接钟响的那一刻,只是为了相聚,和家人相聚。只是期盼一家人坐在饭桌上吃着团圆饭,然后围坐在火炉边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这就是我最期盼和最快乐的时光。

过年了,家家都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我们家也不例外。

大年三十那天,我就和爸爸妈妈来到奶奶家。早上,大街上人山人海,总是有“哐”、“叮”的声音。我很奇怪地问姐姐:“姐姐,这么多人在干吗呢?”姐姐笑了笑,但没有说话,于是我就使全身力气挤进人群,原来有一对人马正在舞龙灯。舞龙灯的叔叔阿姨们穿着整齐的白衣服和红裤子,他们抓住龙灯,龙灯连绵起伏地摆动着,锣鼓声也伴随着龙灯。他们正穿过每条街巷为人们祈祷平安。这时,我们跟着队伍来到了河边,他们正围着河边的大船,祈祷事业兴旺。龙灯结束了,我们听着那遥远的锣鼓声,注视着那隐约的身影。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凳子上,吃着团圆饭。吃完饭,我们站在楼上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的烟花。第一个放的是花篮,花篮是由六个圆孔组成的,花篮先“兹”的喷起了火花,突然“砰”的一声飞上了天空,炸成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火花,就这样喷了六次,好像正在为人们祝福呢!姐姐觉得好看,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了蝴蝶王,姐姐急忙点燃,抓在手上,“扑”地一声,烟花向一只轻盈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最后“啪”的一声,分成了许多个火花,在天空中慢慢地,轻轻地,飘落到地上。我又拿出一个金玉满堂,拿在手上,“砰”、“砰”,十声炮响,响彻夜空,象征着我们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天空渐渐黑了,我们全家到房间里兴高采烈地看着春节晚会,说说笑笑,多么愉快的春节呀!

过年啦!过年啦!

说真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过年的期盼越来越少,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貌似也越来越淡。尽管年货照样准备、亲戚朋友之间照样要互相拜年,但是个中的滋味貌似程序化了不少,总觉得缺了一份温情。不过不管怎么说,从小就在大脑中深深刻下热闹欢乐祥和团圆的过年情节总是盘旋在我的骨子里,挥之不去……在昨晚之前,因为工作繁忙,对已经翩翩来临的春节还木有什么反应,但是昨晚去超市的采购经历,一下子将年的身影直挺挺的拉到了我的眼前,原来年真的很近很近了……

一直不喜欢说过春节,总觉得春节这样的字眼太过于官方、太过于书面化,太过于清淡、……一直喜欢说过年,呵呵,也许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的缘故吧!在小时候、在农村,人们用来计时间的只有农历,互相之间如果问起一般都是问;“今天初几?或者是今天是哪天?”而回答者也从来不会出现几号这样的字眼。用几月几号计时一直到了读书以后才开始有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不习惯,对元旦一直就是没有感觉,从来就没觉得过了元旦就是新的一年,直至现在,元旦给朋友的祝福中,也还是很不习惯用“新年好!”这三字眼,一般偶的祝福语是:“元旦快乐!”新年这样美好的字眼,俺是坚决滴留给了被官方定名为“春节”的节日……

原本不想这样啰哩啰嗦的写下上面的几许文字,是这张信纸上这副温馨画面感染了我,这缤纷大雪中徐徐而行的归家汽车,载着如此温馨的:“回家过年咯!”心底深处被一袭思家的暖流深深击中,想着回老家过年的种种幸福,忍不住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在这个人们正匆忙在归家路上的日子中,写下心头感慨、祝福几许。祝福偶滴所有友友们:“新年快乐!新春快乐!蛇年大吉大利!”也祝福那些一不小心进入我空间的未来友友们:“新年、新春快乐!”

回家过年,是一年之中最令人欣喜的日子,也是最令人期待的日子。回家过年,是多少在外拼搏游子的心声,也是多少父母心中对子女归来的期盼。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嘘寒问暖,重温天伦。孩子听着母亲周而复始的唠叨,体验着父亲大爱无言的关心,父母欣慰地感受着孩子在说话、做事、体谅父母上的不断成熟以及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的进步和提高,一家人的幸福感丝丝缕缕如湖面泛起的涟漪,洋溢着温馨且经久不散。

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爱人就时常念叨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孩子什么时候回家,车票能不能买到,哪天启程,途中是不是顺利……

打开电脑登录QQ,儿子熟悉的头像绽放着颜色。点击询问他春节放假的事,他说单位执行国家规定。不过特殊照顾外地大学毕业生,可以提前三天回家。看着儿子的回话,心中为能有这样体谅孩子归家心切的单位领导感到钦佩和欣慰。

说到买票的事,他说自己已经工作了,这些事他自己会安排好的,不再用父母操心。看着孩子的成熟,我想,有些事情也该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了。

想想孩子在外上学的四年间,很多生活上的琐事总是大包大揽的替他考虑,帮他去做好,虽然在内心感觉是对孩子的关心关爱,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扼杀了他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如今的孩子虽然长大了,已经工作了、自立了,有工作能力和办事能力了,但孩子再大,在父母面前也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尽管他自己的事情考虑和处理的很周全,父母对他还是放心不下。天冷了知不知道加件衣服,早上上班能不能吃饱饭,下雨天带没带雨伞,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与孩子系在一起。实在放心不下时候,给他打个电话,又怕影响了他的工作,更担心他说你唠叨或多事,不管他怎么想,或是怎么说,儿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父母的全部,儿子的喜怒就是父母的晴雨表。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多么期盼着早些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多想回到每天为我担心的父母身边。曾经多少个日日夜夜想及这些,我能做到的只能是给远方的父母挂个电话报个平安,或网聊或视频叮嘱父母注意身体,亦或遥望北方想像着家乡的父母此时在看电视,在上网还是在广场上散步,我只能在心中默默献上儿子的祝福。

记得小时候我是多么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时候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还有好多好吃好玩的。而今长大成人的我盼望的是回家过年的团聚,回到家中可以陪父母说说心里话。同时我又多么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害怕看见父母那渐渐发白的黑发。曾几何时,为了完成学业,为了人生的锤炼,我不得不离开他们。可就在与父母分手的那一时刻,透过那充满希望的眼神我分明看到了他们背后的寂寞,在他们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孤独的等待。

西安是一座古老文明、历史悠久且承载千年文化的古都。有机会在这里学习而且又在这里工作,真的是人生之中的一大幸事。然而,世界再大,我也要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等待。快过年了,我知道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每天掰着手指计算着日子。随着年关的逼近,闭上眼睛我甚至感觉到他们渐渐舒展的皱纹……

生活在另一个城市,回家是很难的事。买票难,进站难,坐车难,难于上青天。上学时候,每个假期都是老爸提早为我订好往返的飞机票,唯恐我遭受买票难、坐车难的难辛。而如今,我工作了,在经济上独立了,在生活上也应该独立,生活琐事真的不想再让父母操心了。我告诉老爸老妈,今年回家过年,我的行程我做主。

春节时候虽然已经步入了立春的季节,但东北的气温还是很低的。已经习惯了西安近似于南方天气的温度,回到东北还能不能适应北国的寒冷。前些年的旧棉衣是不是已经破旧了,也已经过时了,穿在身上是否还能遮挡风寒。于是去商场,逛商城,挑选能适合儿子的棉衣,最后还是网拍了一件薄款的羽绒服给他。收到儿子试穿羽绒服时同事帮他从不同角度拍下的照片,看着儿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想像着儿子此时心里一定充满了幸福感。做为父母,儿子的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上网进入购票网,查询西安至哈尔滨的车票,只有硬座没有卧铺。距离儿子启程的时间一天天逼迫了,一票难求的结果真的难以想象,坐在火车的硬座上两宿加一天,然后还要坐六个多小时的长途客车或九个多小时的火车才能到家,儿子怎么能受得了。尽管儿子一再说自己的行程自己做主,但父母还是不忍让孩子在旅途中吃太多的苦。于是,点击去哪网,为儿子网拍下了往返的机票,然后把出票信息网传给他。网购机票是很方便的,网拍省城至家乡小城的火车票是不可能了,只能委托省城工作的朋友代购一张汽车票。而购买边陲小镇至省城的返程火车票则是一大难题。提前20天早早地上网等待,哪知到了售票时间网上却没看到有一张卧铺票。因为是夜行车,没有卧铺熬过一整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怎么办,运用一切关系网,找了几个铁路工作的朋友、同学,没有丝毫希望。后来有人提供一个电话。抱着一线希望打过去,对方很爽快地答应,让我等候电话。几次电话沟通之后,终于等来了电话约见,如愿拿到了一张卧铺票,不过票面91元的一张中铺火车票,我付出了150元的现钞,而且还要感谢人家的帮助。多少年来痛恨票贩子的行径,这次为了儿子的行程还是宁愿被黄牛撞了一次腰。

透过飞机舷窗向地面看去,北方的大地是一片熟悉的银装素裹。乘坐的空中客车距离哈尔滨太平机场越来越近,机舱里渐渐热闹起来。从谈话中得知,许多人都是在西安工作,都是回东北家乡过年,其中有人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这次多花几百块钱坐飞机回家,就是为缩短路上的时间,能在家里陪父母多待上几天。由于工作忙碌,虽然已经临近春节,我还是没有一丝过年的感觉。但是坐在飞机上,我真真正正地感觉到了浓浓的年味儿——原来年味儿就是牵挂和思念的味道。

坐在身边的一对年轻夫妻,一路之中不停地谈论着琐碎的家事,谈论着年迈的父母。说话的语气时而是高兴的喜悦,时而是伤感的惆怅,虽然不是与他们面对面而坐,但分明能感觉到两人的表情极为丰富。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他们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他们谈起回家过年的不容易,让我深有感触。“父母为我们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他们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我们已经成家立业,可他们还是放心不下我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我们回去陪他们过个团圆年。可是这一点点要求我们都很难做到。今年总算是能与父母一起过个团圆年了!”

看着这久违的、浓浓的亲情氛围,思念的心情更加强烈了。

飞机终于平稳地降落在太平机场。乘客都急切地走下飞机。走出机场的验票口,看到许多等候在外面的人高兴的招着手,走出来的乘客都是欣喜万分,而我距离自己的家还有一段行程,只能穿过伫立在验票口栅栏外面喜悦的人群,拉着行李箱急切地走向大厅外面通往市区的大巴。

飞机准点降落在太平机场,现在已经坐上了开往市区的机场大巴。当母亲看着儿子发来的信息,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尽管坐飞机回家节省时间,也免遭受许多辛苦,但爱人却总有一份担心。尽管已经平安的到达了省城,此时的爱人还是把心与儿子的下一段行程系在了一起。她一字一句拼打着字句,告诉儿子先去酒店取回朋友帮助购买的客运车票,然后去吃点东西,再回到客运站候车。一定要注意安全,看好自己携带的行李。

儿子每次回家,父母的心都会伴随着儿子的整个行程。从儿子出发开始,爱人就不停的给儿子发信息,或在网上与儿子聊天,提醒他不要睡觉,要把行李放在眼前,特别把身份证和钱放好。

从太平机场到市区客运站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中途有三四个站点,爱人不时的嘱咐儿子,提醒他看好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睡觉。儿子睡觉是很容易进入状态的,一但睡着了把他抬走了都不会有感觉。因此,爱人总是担心儿子睡过了站,耽误了行程。

聊天窗口上显示,大巴车已经进入哈尔滨市区,爱人嘱咐他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准备下车。

走下大巴车,我到那家熟悉的酒店取到了订好的客车票,就回到客运站等时间了。四年上大学期间,每个学期回家时,老爸都提前帮我订好机票,再订好汽车票,几乎每次都是到家酒店取车票。几年的往返之间,基本没有为了车票发愁的时候。

2月6日17时40分,客车终于开动了。尽管时间晚了40分钟,我的心情还是有一种无语的激动,因为伴随着车轮的转动,我距离自己的家越来越近了。车上大多是回家过年的人,大家都怀着一样的急切心情想马上回到家中看到久别的亲人。北去的龙运大客车载着我的思绪奔向我的家乡,那个令我魂牵梦绕的边陲小镇鹤岗。这条回家的路在过去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都要走上一个来回,只不过有时候是乘汽车,有时候是坐火车。而这一次对于我来说意义不同:因为我已经走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已经工作了。

想想人生之中的一些事情真的是不可思议。四年的大学生活之后,我们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就业合同,怀揣着一份建功立业的志向各奔东西了。来自东北的我,在西安上学,之后又在西安工作;而许多家在西安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却去了其它的省市。过年了,他们纷纷回到了家乡西安,而我却离开了西安回到了远在东北的家乡。时间、工作和家乡的不同,注定了同窗之间的阴差阳错和无缘相见。

客车驶出哈尔滨市区时,透过车窗,昏暗的灯光之中,一片片高楼向后退去,远处还有一排排低矮却很整齐的平房,隐约看到有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北方城市显现出勃勃生机……

经过6个小时的夜行,我终于回到了家乡小城。拉着行李走下客车时,出租车司机们吆喝着招揽生意。我被“拼”至一辆出租车上,向市中心的家中驶去。因为从车站到我的家,只是一个起车价,所以这段行程打出租是不用问价钱的。

出租车驶上了跨线桥,煤城的夜晚显得很寂静,灯光闪烁的彩虹门,道路两侧的彩灯、串灯充满了节日喜庆气氛。只几分钟的时间,出租车就驶进了我家居住的小区。远远望去,自家的凉台在漆黑的楼房中显得的格外耀眼。我知道,父母一定是忙着为我准备下车的夜宵。我的眼睛湿润了……

入冬时候,爱人买回了一个很大的塑料桶,淹了十几棵酸菜。她说儿子爱吃酸菜,但外面卖的很多都加了这个剂,那个灵的,吃了对身体不好,自己淹的吃着放心。

按照客车从省城到家六小时的行程计算,回到家最快也要深夜零点左右。儿子顺利地坐上客车之后,爱人就开始张罗着做饭了。她一大早就从冰箱里拿出了小笨鸡、排骨、冻豆角,然后又去超市买回了新鲜蔬菜,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样家常菜,只是一顿简单的夜宵,却融入了母亲对儿子千丝万缕的亲情和关爱。

爱人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全部,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

从夏季盛产蔬菜时候起,她就精心挑选儿子喜爱吃的茄子、豆角冻在冰箱里。临近过年时候,又陆续买回了鸡鱼、排骨等,还有冻梨、冻杮子、冻花红等,花生瓜子各种小食品就不用说了。每次去超市,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个适合我儿子吃,这个我儿子喜爱吃。很多时候我会看着她的做法而窃窃发笑。

经过一天的奔波,我终于从西安回到了东北边陲小城鹤岗的家中。虽然感觉有些疲惫,但看到妈妈亲切的笑脸,听着老爸熟悉的声音时,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舒畅,疲惫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坐在温暖如春的家里,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觉得比去饭店里吃大餐还要美。

吃过夜宵,我从旅行包中一样样的拿出为父母、为亲人买的各种礼物。因为是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自己有了工作收入,回家过年对亲人的一点点心意还是必须要有的。母亲看着我走这么远的行程还带了这么多东西,心疼地说,以后不要再带这些东西了,现在市场什么都不缺,你们那边有的东西在这边几乎都能买到。只要你努力工作,只要你每年都能回家过年,就是送给亲人最好的礼物。

一家人在这团圆的氛围中尽享天伦之乐……是的,回家过年是送给亲人最好的礼物。

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潮湿,哪怕我将来身为父母,哪怕我将来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每年也都会像候鸟一样,不畏旅途艰辛,怀揣浓浓的亲情回家与父母一起过团圆年。

小时候,我是在老家甘肃农村长大的,兄弟姊妹好几个。那时候,家里很穷,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农村娃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

因为过年时我们都可以穿上新衣服,新鞋子,还可以得到父母的压岁钱,我们把得到的一角两角压岁钱还藏起来,像得到了宝贝一样。

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妈妈早早地用自家喂的猪肉,做几个菜。如,猪耳朵、猪心、猪肝,猪尾巴等,香香的让人垂涎欲滴。爸妈总是先给已故的长辈和亲人献上,同时教育我们长大以后要尊老爱幼,要孝敬父母。然后我们才能吃这顿年夜饭。香啊,这些好吃的都是我们平时吃不上的,大人再喝点自家酿的粮食酒,那个美呀。那时候家里没有鱼,奶奶让过年每顿饭专门剩点,那叫年年有余。

接着妈妈开始剁饺子馅,包饺子。爸爸和我们一起打扑克,打“5、10、K”、“争上游”等,大人要是输了脸上就贴一溜子报纸,叫贴“大字报”,我们小孩子输了就罚站。熬到十二点,我们就开始放小鞭炮,就只见噼里啪啦一阵乱响,伴随着小伙伴们的笑声,响彻整个村庄。

吃过大年初一的团圆饺子,大人们就带着我们小孩子去到村里给每家每户拜年,相互祝福。初二、初三后,跟着父母到几公里外去走亲戚,一路上走走歇歇,无比的高兴。

1962年,我支边来到了兵团,在七师128团10连定居,我成了连队的职工,还在这里成了家,如今儿孙满堂。

随着团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住上了楼房,过年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今,我们家过年每年都是二十几道菜,鸡鸭鱼肉,美味佳肴,应有尽有,然后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团圆饭),但吃后总是找不到过去的那种清香的味道。 连队上的人边看着春晚,边打着牌,娱乐的种类多了,晚上的烟火少了。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吃完饺子后,就在家里看电视,一家人都拿着手机开始用、微信、手机发祝福短信,相互拜年。不再像以前走家串户拜年,过年走亲戚都是自家车或者打的,很少骑自行车和走路了。

现在生活的节奏加快了,年味淡了,总感觉少了过去的那种温馨。

小时候住在乡村,最美的念想便是过年了。临近除夕那几天,是最忙碌的时候,大人们忙着蒸馒头、炸果子、洗菜煮肉、布置家居,孩子们忙着添柴、砍柏树枝、试穿新衣。

除夕那天,家家更是张灯结彩,大人们燃上香烛,把最好的食品摆上供桌,虔诚叩头祭拜灶王爷及天地诸神。夜晚,燃起柏树枝,在噼噼啪啪的脆响中熬夜守岁,往往还未到夜半时分,我们这些孩子就撑不下去了,个个偎着大人打起呼噜。

到了初一,天刚放亮,各家各户的爆竹声未及停息,成群结队的孩子们便蜂拥而至,争相捡拾那些未燃的鞭炮。爆竹过后,便有穿戴一新的孩子们端着饺子、点心跟随大人给乡邻拜年。每到有老人的家庭,孩子们便在大人的指点下恭恭敬敬地为老人磕上一个响头,除了表示尊老,还有一层添福添寿的意思。村子里老人健在的家庭,是拜年者最多的地方,春节那天往往能收到很多点心和罐头,而慈祥的老人们总会拿出其中一部分,分给随行的孩子们,偶尔还会给个几毛钱的红包。如此,孩子们常会乐颠颠地前往。

初一过后,各家各户便开始走亲访友,大包小包、肩挑手提的,山道上随处可见走亲戚的人群,相熟的打着招呼,询问着彼此的状况,一问一答中透着关切、拉近着距离。在我们老家,走亲戚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初二、初三多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成家的孩子拜望舅父的时间,这两天,若有特殊原因不能前往,老人们便会在门前不停地翘首观望,猜测着、担忧着,直至见到亲人面,那颗悬着的心才能安然。初四以后多是其他亲戚走动的时间。

走完亲戚,便临近元宵节了。人口多的村子常会组织起玩社火的队伍,人们涂上浓浓的油彩,穿上鲜艳的戏服,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划旱船,演艺人员都很卖力,常逗引得观众捧腹不止。

有几年春节,村里还有戏曲演出,在露天的戏台上、刺骨的寒风里,演员们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四郎探母》《卷席筒》《铡美案》《三子争父》《包公辞朝》……婉转的戏文,无不诠释着正义、弘扬着良善,小时候关于善恶美丑的概念大约就是从那时候的戏文中获知的吧,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那场景还清晰地定格在记忆深处。

老家湾子的中央是祖辈留下的老祠堂,那时已成为生产队里的仓库,门口几级大青石的台阶下一方空地,成了天然的“文化”广场。是我们儿时玩耍的场所。大人们一有空暇则会坐在石阶上拉家常、谈传闻、讲从古戏里知道的历史中的人和事。诸如铡美案、程咬金、薜仁贵征东……激动时会冲我们嚷道:“小子,听着,小湾读书赶不上大湾听话”。直到生产队长用那裂卷的锤子把水塘埂边苦楝树上悬挂的铁板敲得当当响,人们才不情愿地拎起大海碗回家找工具。

最热闹的还是过年的时候。一进入阴历年,特别是吃过腊八饭后,队里农活安排逐渐稀少,家境好些的人家开始准备年货,年的气氛渐浓,偶尔有爱热闹的乐手敲响锣鼓。

初一至初三的几天里,锣鼓几乎是不停的,那套锣鼓和谱是祖传的不象以往搭台戏开演前单调而急促的“打闹台”,只是为了吸引观众和镇定一下嚣嚷的演出环境。也不像扭秧歌那缓和舒展的节奏。

乐队在小锣四声半拍的引导下齐响,节奏感强而起伏多变,旋律优美而富于感染,大锣的技巧在于干脆准确的切音;大镲则是乐队的指挥与灵魂,难度也最大,它的力度与响声直接传染影响其它乐手的情绪,当一曲完结是否要循环演奏时,都要看大镲手表情暗示;最潇洒的是小马锣手,不时把锣敲击后抛向空中,动作敏捷,一般是青年充当;小镲和鼓则容易掌握。当演奏进入高潮时,乐手们会为自己默契的配合而会心的一笑。虽然那时还不懂什么乐理,只知道“听”热闹,看乐手潇洒的动作,心里随之击拍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那时,人们都聚集在“广场”上看热闹,大人们都穿上整洁而没有补丁的衣服,小姑娘们穿着花洋布的新衣兴奋的串来串去,点缀在人群中。在这洋溢着年的氛围里,在热闹的锣鼓声中,人们品味出宁静与祥和,幸福与满足,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

正月十五以后,便算是年过月尽,又恢复以往的忙碌,开始一年辛勤的劳作,大苦楝树上的铁板,又有规律的“当当”响彻宁静的湾子。

后来我通过自学而初通乐理,识得几根“豆芽”,成为一个业余乐队的首席小号,是否能与之附会出一点关联来,很难说得清。倒是一直有心回老家整理记录那伴随我童年以及给了我乡人愉悦和充实的打击乐谱。遗憾的是当年的乐手大多已作古,几件乐器也不知所终,就连那一方空地也因人口的增加而不复存在。

年仍然象轮回的四季不时碾过生活的空间,已习以为常。惟有那锣鼓声时常响在耳际,那景象闪现眼前,那热闹的年的氛围融融于心。

早在新年的边缘,我们就在“福”中了。

踏进年关,是“福”追随着我们,还是我们伴随着“福”,反正从关于“福”字开始。先是写福字、裱福字、剪福字、看福字……到了除夕,我们在忙着张贴年画、春联的同时,总是在门楣、壁柱、水缸、粮囤、衣柜等处张贴上红彤彤、喜盈盈的“福”字。“福”字点缀着年画、春联,吉祥、欢乐、幸福的新春佳节气氛便霎时浓郁起来。张贴年画、春联、“福”字,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由来已久的习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通常是“幸福”,而在过去多指“福气”、“福运”。 张贴年画、春联、“福”字,一般都由当家人来张贴。张贴年画、春联,表现欢乐吉庆气象;张贴“福”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祈盼在新年里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福满门庭,更是为了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福。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这种祈盼、向往和祝福,很多人还特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其“福到了”的吉意,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过去,人们张贴“福”字,更多的是为了祈福,祈求新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且看“福”字的组成,就可看出人们对幸福的理解,“福”字的左旁为示旁,表示祈求;右旁是一口田,意思是一口人十亩田,这就是福。现在,我们张贴“福”字,更多的是对既有的幸福生活的肯定,祈福的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张贴“福”字,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对国富民强、社会稳定的赞许,是对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感叹,是对物阜年丰、民心向上的称颂……

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新年;从塞北江南到天涯海角,人们敲锣打鼓庆祝新年,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新年,把最诚挚的问候送给新年。还是请看一副春联吧:四时春为首,五福寿为先。意思是说,“福”包括长寿、富裕、康宁、修德、善终五个方面。如今,我们祈求的确实是高品位的“福”,是三个文明的“福”!换句话说,在追求小康生活的和谐时代,人们祈福多为心灵,将“福”字制作得愈来愈精致可爱、形象生动,“福”字被精雕细刻得愈来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且看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图案的“福”字,从不同的角度,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将幸福生活烘托得更加红火亮堂。人们不仅把“福”字倒贴起来,还把“福”字穿上身,将唐装点缀得流光溢彩,将欢度新年的人们映衬得愈加神采奕奕、春风扑面。

当然,仅仅靠贴是贴不出幸福生活的,仅仅靠描绘是描绘不出小康生活的,只有靠开拓进取的精神、靠脚踏实地地拼搏,经济增长的曲线才会憧憬新的高度,翻了身的土地才会呼唤新的粮仓,神奇的网络也才会链接成交新的商务市场……只有拼搏进取,幸福的小康生活才会悄然而至,一切才会新鲜而灿烂。

新年,我们在福中。福,永远属于奋发图强的中华儿女!

随着年下越来愈近,无论贫穷与富有,无论你是否做足了准备,无论地位高低,处于社会哪个阶层,哪个阶级,是官是民,无论你是谁,都得过年,不过也不行,你也不能停在年的这边,不到年的哪边!时光荏苒,必须进入下一个年头。

还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处理完,还有什么布局没有伸展,还有欠谁的债没有归还,雨止云收,赶紧处理,没剩下几天,很快就要放假了,很多事情,都得慢慢地放下,大家都该歇一歇啦,该整理整理,有什么梦想,今年还没有实现,就把它放入下一个年度学习工作计划。

过一个好年,盘点总结一下,过去的一年,计划设计一下来年,把自己能够做到的做到,主观上的需要做到的,尽力完善,客观上不能的我们逐步转换求变,我们要进化出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每一个逝去的一年,都值得留恋,我们有得到的相逢相遇,我们有失去的分离远去,我们有见,有不见,有过欢笑有过泪水,统统都随着年下的临近,慢慢的消逝于身后,成为历史,成为经历,感恩感谢感激去年,坎坷痛苦也罢,快乐幸福也罢,都将湮没成为过去。

快乐的心情可以延续,年前保持健康的身体,轻松愉快你的心情,岁月有不变的留下,你日渐苍桑的容颜,逾越万世的世界,依然默看着你的成长,这里仅是细小的一个标记,无论有无感伤,都得过年,年的哪边,每次都有新的希望,新的期待,新的世界,所以新年快乐,如是这样,保证会新的一年,绝对快乐!

小时候,过年是特别期盼的一件事,常常是在梦里都盼望着快点过年……

在农村过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年味就一日比一日浓。镇店上天天逢集,农家们就着急着置办年货,看那短短的街道,人挤人,讨价还价声、争吵声、人声鼎沸,热闹非常。那时候,特别喜欢与父母一块跟集,可以感受人们疯狂采购的激情,关键是可以尝到一年来魂绕梦牵、垂涎欲滴的美味,年末的父母往往是很大方的。

最不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每年腊月二十六的大扫除,要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对家里角角落落进行一次彻底的打扫。那一天干下来,全身都痛。

腊月二十八蒸年馍,有馒头及各类馅的包子。小时候,因为家里人多,母亲要蒸一大拢(直径1.5米,身0.5米的竹笼)够吃两个月的年馍,我们技术不行,再加上母亲怜惜儿女,我们就打打下手,烧烧火,收收馍。母亲往往要从早上5点多忙到晚上11点,我们早进入了梦乡,母亲还在收拾着。那时候矮小、精干的母亲在我心里是万能的、压不跨的…….

过年最高兴的是可以穿新衣。母亲常常在年集时买下适合我们穿的布料,自己提前裁好,然后由幼小的我们拿着裁好的布料到大队裁缝铺排队锁边。年底的裁缝铺生意特别好,三台机器不停的运转着,排队等候的小孩子们在一边戏耍着、打闹着,一派喜气洋洋。回家后,母亲抽空将新衣缝制好,我试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母亲多次督促才不情愿的脱下来,那时候,真的希望明天就过年,那种迫不及待盼望过年的心情现在仍记得。到了除夕的晚上,在我们再三的烦扰下,母亲提早从柜中将我们的新衣取出,帮我们在棉袄上套好,暖在被窝中。我最喜欢初一早上从被窝中拉出暖烘烘新衣时的那种感觉……

初一清早,哥哥着急放鞭炮,我着急满村捡没响的哑炮。等到中午的时候,小伙伴们聚到一堆,拿出各自捡拾的哑炮,一圈一圈的拆掉炮纸,将中间的炸药小心的倒成一堆放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再找一块瓦片,使劲快速地用凸起的一面去蹭堆好的炸药,噗嗤一声,有火光及淡淡的炸药味弥漫在空气中,心里感觉特别舒坦……

现在的生活是一日比一日好,天天像过年。看上哪件新衣服,随买随穿;爱吃什么,随买随吃。但是,却越来越惧过年,不仅仅是又年长了一岁,更惧的是与父母相聚的日子会越来越少……

尽管老公每年都嚷嚷着回乡下过年,可总是没能如愿。不是因为我的工作忙脱不开身,就是因为我和儿子怕冷不敢去,因此自从公婆过世以后,就再也没去乡下过年。仔细算来也有十多年了。公婆逝世以后,老公的哥嫂那就是我们唯一的婆家,以前的时候都是正月里去的,年却没过过。今年一进腊月,老公就兴致勃勃的张罗着回家过年。为了不扫他的兴,我只好和同事串了几天连休,决定和儿子陪他一起去乡下过年。回家过年就要多准备一些年货,什么啤酒、红酒、饮料、青菜、熟食、水果、海鲜、鞭炮等等,足足装满了四大箱子。二十九日早起,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开车直奔哥嫂家。

一、俺做大厨

还没迈进大门,汽车的喇叭声,就把从外地归来过年的大侄女唤了出来,她热情地一边和我们打着招呼,一边帮我们往屋里搬东西。我进屋时,看到家里又多了一位陌生的姐姐,经侄女介绍,才知是她十年没见面的娘家三姨,今年也在我们家过年。她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小家又增添了几分快乐。刚走进厨房,就看见被清洗干净的鸡鸭鱼肉摆在案板上,而地下几盆绿色的蔬菜则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仰着绿色的笑脸向我们点头致意。看到这些新鲜的蔬菜(蒜苗、发芽葱、芹菜、豆芽),我的心一阵窃喜,没想到,在如今这个化肥、农药泛滥的时候,还能吃到如此环保的绿色食品,真是一件幸事。六十多岁的嫂子腰扎着围裙正在厨房里忙碌,我就急忙换下衣服准备帮忙。可嫂子却说现在不需要我,只要到饭口的时候,让我掌勺就行。而大侄女却调皮地说:“婶娘是大厨,不能轻易出手,她自己是二厨,专门给我打下手的,嫂子和她三姨是忙工,一切都为我们服务。”没想到我这个自认为厨艺好的人,却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今天终于可以发挥一下我这个大厨的风采。一阵锅碗瓢盆交响曲之后,一桌丰盛的美味佳饶跃然餐桌之上。有笨小鸡清炖野蘑菇、红烧带鱼、糖醋排骨、酱猪蹄、红焖肘子、猪杂凉拼、油闷大虾、青菜小炒、煎笨鸡蛋等等。所有原材料都是自己家产的,没有一点化肥和农药,是纯绿色食品。

二、饺子里的财运

吃完饭后,侄女就把我推到热炕头上休息。说什么:“大厨就要有大厨的风度,像收拾桌子、刷碗这种小活是绝对不让我伸手的。”躺在热炕头上美美的睡了一觉。起来的时候,嫂子已经把饺子馅剁好了,就等着我来拌。嫂子共准备了三样馅。有猪肉酸菜馅的、猪肉芹菜馅的、还有素三鲜馅的。我们几位女士一起动手准备包饺子。正当忙碌的热火朝天之时。哥哥手里拿着一把硬币走了过来,说是要把其包在饺子里,谁要是吃了,一年都会发大财。看到那些还残留着黑色印记的钱币,我的心里一下就烦了呃逆。于是就对哥哥说:“那钱多脏啊!有细菌,还是别包了,我们不喜欢吃。”而哥哥却说:“硬币他都用洗涤净洗过好多遍了,不脏的。”本来我和老公、儿子还有三姐都不同意包,可看到哥哥那热情高涨的样子,实在不好拂去他的兴致。正左右为难之时,自作聪明的三姐却说:“你们别管了,我有办法了。”三姐所说的办法就是把六个硬币全部包在三鲜馅里,并在包的饺子上做记号(少捏两个褶)。可没想到的是,饺子下到锅里就都变成一个模子,根本看不出来。万般无奈之下,三姐只能是用漏勺在锅底捞起一盘端给哥哥,其余的放在我们面前。尽管这样,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没敢吃三鲜馅的。侄女第一口就吃了一个钱币,立即吐了出来,嘴里还嚷嚷着:“我怎么也吃到钱币了。”哥哥第一口也吃了一个,而小外孙女则不甘心的去哥哥的盘里拿了一个,果不其然,也吃到了一个。随后哥哥一连又吃了三个硬币,我们一起恭喜哥哥财运亨通,不明就里的哥哥高兴地满脸的邹纹都乐开了花。而我和嫂子则躲在一旁窃笑。一家人围在桌旁,嬉笑言谈尽在其中,这段小小的插曲给这个充满喜庆的年夜饭又增加了一份乐趣。

三、孝顺的大侄女

哥嫂家共有三个女儿,大侄女是唯一跳出农门的孩子。哥嫂的家坐落在一个小山村里,上学很不方便,为了自己的前程,侄女十三岁时就离开父母,借住在舅舅家读书。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侄女终于考上了沈阳鲁美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沈阳市里工作,并在那里安了家。哥嫂家不仅有地,而且还有果园和鱼塘,家里又没有男孩子,每当农忙的时候,家里的人手就不够,自然而然的就拿大侄女当小子用。因此每当节假日的时候,侄女就会想方设法的回来帮助哥嫂干活,什么播种、拔苗、割稻谷,都参与其中。很多时候侄女那白嫩嫩的小手都磨出了血泡,看一眼都会让人心疼。侄女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还孝顺懂事。我们农村有个习俗,就是结了婚的女孩子是都要在婆家过年过节的。由于两个小侄女也已结婚出嫁,家里就剩下哥嫂孤零零的两个人了。为了不让父母悲凉,每一年大侄女都会想方设法赶回来,有的时候还会带着婆婆一起回家过年。今年由于婆婆刚动完大手术,伤了元气,体力不支,只能是去另一个儿子家过年。侄女只好把侄女女婿留在了婆婆那,自己则独自回家陪自己父母过年。这样也不会冷落了婆婆。吃年夜饭的时候,小夫妻一边发着短信,一边用手机把各家的年夜饭拍下来发给对方,看到他们那恩爱的劲,我这个做婶娘的都跟着高兴。每次回来,侄女都围在我的身前身后,不是给您递双鞋,就是给您倒杯水。有时候看到我腰背疼痛,就会给我推拿按摩,嘴里一口一个婶娘叫着,叫的我心里那个美啊!就像喝了蜜汁一样,甜丝丝的。我真不知是何时修来的福,平白又多了这样一个女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四、拜年引发的丢人

昨夜炕上的余温还未散尽,可勤劳的哥嫂怕我们冷着,一大清早,天还未亮,就起床把炉子火墙烧上了。躺在热乎乎的土炕上,一点也不想起床。可谁成想,却被早起来给哥嫂拜年的邻居堵在了被窝里。吓得俺不敢出声,只好把头往被窝里缩了缩,假装睡着。直到把客人盼走了,俺才急忙把衣服穿上。呵呵!没想到,俺这回可丢大人啦!本以为拜年这样的事早已不存在了,没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俺再也不敢大意,赶紧吃完饭,收拾干净,坐在那等客人。虽然拜年的人俺都不认识,可人家来了都不忘了问一声:“婶娘好!”就这一声好!也让俺兴奋了一好阵子,这毕竟是大年初一头一回啊!

五、溜冰的乐趣

起来后才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走出房门,仿佛置身于一个银白的世界。放眼望去,只见空旷的田野上只有散落的二十几户人家,门前的大红灯笼,在白皑皑的积雪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喜庆温馨。为了池塘里的鱼儿不被闷死,因此每次下完雪后,哥嫂都要把其一半的雪扫净,这样半亩池塘就是一个天然的溜冰场。我们找来哥哥给外孙女们制作的冰车去养鱼塘溜冰。池塘里的水已冰冻有半米多厚,整个冰面像镜子一样,每走一步都要加十倍小心,否者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跌个大屁蹲,摔痛的你半天都缓不来劲。老公和儿子滑着冰车在冰面上自由来去,好不潇洒。我也跃跃欲试的自己划几下,可不知是由于久不划而生疏,还是力道不够,车子不但走不起来,而且还在原地打转。于是就把冰锥一撇,让老公和儿子推着俺走。这回可乐坏了两个大男人,他们都争先恐后的来推我。起初的时候俺还以为自己人缘好,可是后来才知道,这两个大“坏蛋”居然来使坏。每一次推我要到终点的时候,都会助跑加大力气往前一送,我坐着冰车就像箭一样飞了出去,而我的双腿是盘在上面的,动弹不得,只能任其往前飞行。一个大前冲就把我摔在了厚厚的积雪上,俺索性不起来就赖在那躺着。这时老公和儿子一边笑着,一边用手来拉俺,借此机会,俺给儿子使一个眼神,儿子心领神会,和我一起把老公按倒在雪地里,让他成为一个白胡子老头。侄女也不会放过这精彩的镜头,用相机拍下这有趣的一幕。我们在雪地里足足疯了大半上午,这回可过足了溜冰的瘾,没想到乡村里的年会过得如此有趣,真是没白来过一回。初二打道回府,明年俺还回来。

年前这几天,村里的会天天有,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老唐没事到会上溜达溜达,看见人家卖的甘蔗比自己买回去的更新鲜更粗大,忍不住又买了五根,扛着往家走。岁数不饶人哩,还没走一半路就累得喘气小冒汗了,他放下来靠在路边儿摸出一根烟,歇会儿再走。要过年了,招待客人的东西要备足备齐,这一生输给谁都不能输给刘三。

想到刘三心里就窝火,还表亲戚呢处处跟自己较劲儿,害死人不浅。老唐住村东头刘三住村西头,按说两家可以不相往来的,却因孝行文化死死纠缠在一起。唐母比刘母大一岁,一个村里的闺女,同宗同族都姓李,都叫什么什么妮儿,又嫁到了同一个村,两家人一直相处得不错,不知从啥时间起悄没声息地扛上了。今天唐母买了身新衣服,明天刘母肯定添一套新行头;唐母前脚去县城检查身体,刘母后脚就赶到了医院;过庙会老唐请杂技在家门口热闹一下,刘三请的现代歌舞在西头嗨翻了天;过新年老唐请狮子耍耍,刘三就邀龙灯闹闹;唐母过九十大寿,老唐请豫剧团的演员来唱两场,第二年刘母过九十大寿,刘三请的戏班唱了个三天三夜。老唐那个气啊,更可气的是老唐被乡亲们评为孝心模范,走近了一看,人家刘三也是榜上有名,明明我付出的更多啊!

刘母六个儿子没有闺女,连个孙女都没有,男丁兴旺清一色的纯爷儿们,门大户大。唐家则佳丽频出,唐母也是六个孩子,只有老唐这一个儿子,老唐的儿子赶上计划生育费尽周折才得二女一男三个孩子。平常村里人都外出务工,过年时就回来了,所以过年才是重头大戏,全村人都看着呢,谁最孝顺谁家老人最有福气,乡亲们自有公断。

大年初一头一天,老唐夫妇把堂屋的空调、加湿器都摆弄好后把挂金带银穿戴一新的老母亲扶到太师椅上坐定,老唐两口先给老太太磕头拜年,各领红包一个,接着本家的兄弟侄子孙子都来拜年领取红包。关键的问题是不能怠慢了给老太太拜年的乡亲们,为了聚集人气也为了感谢父老乡亲们对老母亲的关心和厚爱,男人来了是一包烟,女人和孩子来了是红包,包内现金从5元、10元升到如今是30元。糖块花生瓜子自然不能少,水果力求稀奇新颖,客人来了甘蔗随便啃瓜子随便嗑水果随便选,一次性的杯子准备好,给坐下来唠嗑的倒好热茶,走时还要让客人往口袋里再装一些。一天下来,老唐散出去的烟有五六条,红包有七八十个,有爱占小便宜的一天能有好几趟来吃东西,老唐也不生气跟老伴儿说这是看得起咱,咱家的糖果好吃,人气也旺。当然其他时间带着礼物来看老奶奶的人也大有人在。过后,老唐红包里的50块压岁钱被他用纸巾细心包好放钱包里,没事了都拿出来摸摸弹弹,这是妈给的,下一个红包到来之前断舍不得花掉。

过了初一是十五,这期间唐刘两家节目不断,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放鞭炮燃烟花、狮子龙灯都其全,乡亲们只需站在大街中间就看了两家的热闹。两个奶奶,沿用传统称谓都随夫姓,唐母为唐奶奶,刘母为刘奶奶。两个奶奶都德高望重,趁着过年前来拜访的人是络绎不绝,过年都不去探望的人仿佛就不懂得个春去秋来。

西头刘三在乡亲们面前炫耀,像俺妈这样的活证人已经不多了,见证咱村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是新事新办,谁家嫁闺女娶媳妇红白喜事都还乐意来请教她一些忌讳呀习俗呀规矩呀流程啊等等,她也很高兴晚辈的拜访,所以非常感谢老少爷们对我母亲的惦念,红包不大略表寸心。俺妈厚道仁慈,一辈子积德行善,如今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孙子重孙一大群,多得她老人家都分辨不清了,乐呵呵地问“你爷是老几啊”只要来俺家站站叫声刘奶奶就是俺刘家莫大的福气,我和兄弟们感激不尽。“刘奶奶”,多吉利啊,就是要留住奶奶希望她长命百岁,福如东海,福星高照。过新年啦,老人家添福增寿,请大家看节目热闹一下,刘三理应当仁不让。

老唐听说后十分不屑,刘三那红包十有八九溜进了刘家人口袋,还有啥可显摆的,破财才能消灾哩,唐家的红包大人小孩啥姓都能拿得住,叫声唐奶奶从嘴里能甜到心里。俺妈才是最有福气的人,家里客多,送的东西都吃不完用不玩,大外孙开饭店,啥鲜物没尝过,在家也是天天美食,定时定量。那回,二外孙开车从郑州回来专门给送了一碗汤,千行百里的,老太太很给面子美滋滋地喝点儿,足有两大口。二姐家的闺女河医大毕业,各种补品多种茶饮把老太太养得就生不出个病来,她要不长命百岁才怪。

千刀万剐的刘三,老跟自己攀比,害得他就不敢打个闲牌,不敢大大脚花钱,不敢生病,平日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辛辛苦苦种菜换个钱一年到头就为了过这个年了。刘家兄弟多,刘母的花销大家分摊出不了几个钱,而唐母的花销全是他自己掏,好在姐妹们也有解囊相助,毕竟各自一家,不能老惦记人家的钱不是。

上有老母不敢言老,不敢说累,还要经常锻炼留心保养生怕走到了母亲前头,其实他早已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了,过罢年就七十二了,常言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天知道还能撑多久。路过的后生打招呼“大爷,我给你扛回去吧。”“不用,我能行,正想活动活动筋骨。”正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躺在椅子上晒晒太阳再眯上一会儿该有多好哇,可是现在还没到倚老卖老时候,回吧,出来太久老娘会担心的。老太太坐累了要走走,走累了要躺躺,躺久了要坐轮椅上被谁推出去转转,真的是老还小,爱看热闹使个性子耍个脾气,一天到晚身边儿都不能离开人,得哄得陪还得看重她,单是吃喝拉撒就让老唐夫妇吃不消了,总是两人齐上阵,确保安稳妥当,千万不能磕着碰着摔着。一根烟抽完,感觉有些力气了,老唐把甘蔗抡到肩上扛着继续往家走。

眼瞅着就要到家了,儿媳妇迎面匆匆走来掏钱给他,“大,你拐回去买双鞋吧,看你脚上的都破成啥了。明天行礼你一定要穿得体面些是吧。”

“办啥事,行啥礼啊?”老唐糊涂了。

“你还不知道吧,刘奶拉回来了,昨个儿断的气,明天要埋。”媳妇扛起甘蔗转身离去。

“哦,这样啊。”老唐木然地往回走,失神自语,“俺兰姨死了。”算算今年已经整整九十五了,这么大岁数了,死了也不稀奇,寿终正寝,喜丧。

顿时,老唐感觉浑身上下都无比得轻松起来,不仅是卸下了几根甘蔗,还卸下了更多的东西,轻的身体都飘飘然了,一个声音“嗖”地从心底窜出来摇旗呐喊,刘三,你个瘪犊子!看你还拿什么跟我斗,还有什么资格跟我比,你妈没了,我妈尚在,她是村里最长寿最有福气的老人,三五年内无人敢敌,孝顺的儿子有一个就够了。

突然没了对手,再也没人与之抗衡,这大过年的,说不出是失落还是难过。俺姨没了,看着我长大哄我逗我疼我的兰姨没了,老唐鼻子酸酸的,须臾,泪水连连,终于涕泪横流悲声大放,哭得很痛。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影电视
音乐快讯
开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