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醉酒的生理機制

醉酒的生理機制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醉酒的生理機制,酒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在職場上,都會與人進行喝酒活動。接下來便詳細介紹醉酒的生理機制。

醉酒的生理機制1

生理性醉酒系由一次大量飲酒或酒精飲料,引起急性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或抑制狀態。酒精主要在小腸吸收,可以分佈於全身任何器官和組織,其中大部分由肝臟代謝而清除,小部分經肺和腎排除。酒精導致神經系統損傷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具有脂溶性,可迅速通過血-腦脊液屏障和神經細胞膜,並作用於膜上的某些酶類和受體而迅速影響神經細胞的功能。

2、酒精代謝過程中生成的自由基和其他代謝產物,也能夠造成神經系統的急性損害。

醉酒的生理機制
  

3、影響維生素B1代謝影響和抑制維生素B1的吸收及在肝臟內的儲存,導致患者體內維生素B1水平明顯低於正常人。一般情況下,神經組織的主要能量來源於糖代謝,在維生素B1缺乏時,

由於焦磷酸硫胺素的減少,可造成糖代謝的障礙,引起神經組織的供能減少,進而產生神經組織功能和結構上的異常。此外,維生素B1的缺乏還能夠造成磷酸戊糖代謝途徑障礙,影響磷脂類的合成,使周圍和中樞神經組織繼而出現脫髓鞘和軸索變性樣改變。

酒精中毒的症狀是酒精對大腦和脊髓的抑制性作用的結果。就這方面而言,酒精對神經細胞的作用方式與全身性麻醉相近似。酒精是CNS的抑制劑而不是興奮劑,一些酒精中毒的早期症狀提示大腦興奮,如喋喋不休、攻擊性、過分活躍和大腦皮質電興奮增加等,

這是因爲正常情況下,調節大腦皮質活動的.皮層下某些結構(可能上部腦幹的網狀結構)被抑制的結果。同樣早期腱反射活躍,可能反映高級抑制中樞對脊髓的運動神經元的短暫性失控。然而,隨酒精量的增大,抑制作用擴展至大腦、腦幹和脊髓神經細胞。

醉酒的生理機制2

化學揭祕

衆所周知,酒中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化學中所說的乙醇(C2H5OH)。乙醇在人飲酒後不久就可以發揮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人的情緒和行爲。酒精進入人體後,經胃腸道吸收,再經血液循環,有90%~95%的乙醇進入肝臟,有5%~10%的乙醇通過腎臟、肺和汗液等直接排出體外。

人的肝臟中有三種酶參與乙醇的代謝:乙醇脫氫酶(ADH)、乙醛脫氫酶(ALDH)和細胞色素P4502E1酶(CYP2E1)。

資料小卡片

乙醇脫氫酶

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簡稱ADH),是大量存在於人和動物肝臟、植物及微生物細胞中的一種酶,它可以將乙醇轉化爲乙醛,在很多生理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乙醛脫氫酶

乙醛脫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簡稱ALDH),是醛脫氫酶的一種,負責將乙醛氧化爲乙酸。

細胞色素P4502E1酶

細胞色素P4502E1酶(cytochromeP4502E1,簡稱CYP2E1)是細胞色素P450酶中的一種。它主要分佈在人體的肝臟中,也見於腸道、腎臟和腦內。主要功能之一是催化來自於人體外部的物質,如藥物等的代謝。

乙醛

乙醛是一種有機液態物質。無色易流動,有刺激性氣味。在人體內較長時間地聚集可使毛細血管擴張。低濃度可引起眼、鼻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狀及支氣管炎。高濃度吸入尚有麻醉作用,使人表現爲頭痛、神志不清等,嚴重時可致死。

人喝酒後,乙醇進入肝臟,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轉變爲乙醛(CH3CHO),乙醛是一種有毒的物質,也是產生醉酒的主要原因。但它不是最終的代謝產物,還可以在乙醛脫氫酶(即ALDH)的作用下繼續反應產生乙酸(CH3COOH),經過一定的生化循環,最終產物爲二氧化碳和水。

資料小卡片

所有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就是脫氫,所以ADH和ALDH都叫脫氫酶。脫氫酶就等於氧化酶,能夠氧化乙醇和乙醛。

化學小貼士

喝酒後臉紅的罪魁禍首是乙醛。乙醛能使毛細血管擴張,而臉部的毛細血管擴張便導致了臉紅。

我們知道了人醉酒的主要原因是進入體內的乙醇被氧化成了乙醛,造成醉酒的“元兇”主要是乙醛而不是乙醇。因而能否將乙醛立刻消除則要取決於“乙醛脫氫酶”。人體中含有的各種酶因人而異、並由遺傳因素所決定,因而喝酒的人會表現出三種情況。

第一種:喝酒後臉紅的人羣。這類人有較豐富的乙醇脫氫酶,而缺少乙醛脫氫酶,所以產生的乙醛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乙酸,繼續留在體內。這類人喝酒後會引起臉色泛紅甚至身上皮膚潮紅等現象,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上臉”;有的還會出現噁心、嘔吐、昏迷等醉酒症狀,嚴重的甚至會死亡。

那麼,喝酒後臉紅的症狀及一些不適的症狀,爲什麼會在一段時間後慢慢消失呢?

這與我們前面說的另一種酶有關係了,那就是細胞色素P4502E1酶(CYP2E1)。細胞色素P4502E1酶不是專門氧化乙醛的`,但當肝臟裏的乙醛太多的時候,它們就會慢慢氧化乙醛使其轉化成乙酸。

第二種:喝酒後“上臉”且出汗的人羣。這類人喝酒後表現出的是“上臉”而且大汗淋漓。這類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含量較多,乙醇很快轉化成乙醛,乙醛又很快被轉化成乙酸,

然後進入生化循環,在循環的過程中放熱,因而表現出出汗的現象。這類人即使飲入了較多的酒也能夠在脫氫酶的作用下完成上述的化學反應,對身體不會造成大的危害,甚至有的人還表現出“千杯不醉”的“特異功能”。

第三種:喝酒後臉白的人羣。這類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ADH)和乙醛脫氫酶(ALDH)都缺乏,因此,表現出非常能喝。但是,這些人往往越喝臉越白,喝到一定量時就突然不行了,爛醉如泥。這是因爲他們的乙醇代謝只能依靠肝臟裏的細胞色素P4502E1酶來慢慢氧化乙醇和乙醛。因而,這樣的人更容易發生酒精中毒。

醉酒的生理機制 第2張
  

現在你明白了爲什麼在生活中有的人“千杯不倒”,而有的人只喝了一小口卻“爛醉如泥”的道理了吧?

其實,兩種脫氫酶都多的“酒簍子”也要注意,一次不能飲用太多的酒。這是因爲乙醛的氧化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喝酒太多或者太快,乙醛脫氫酶活性再高也無法跟得上,大量的乙醛便在血液中積累,這樣長期下來就會損傷肝臟,引起肝硬化甚至於患肝癌。

一些網絡信息說,市面上有能夠提升酒量、解酒的藥物。從上面的闡述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都是假的!

能否喝酒是遺傳決定了的,沒有哪種藥物能提升酒量,也基本上沒有哪種藥物能解酒。網絡信息中的一些方法,既不能清除體內的乙醇,也不能干擾乙醇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某些醉酒症狀。

如飲用全脂牛奶使其在胃中形成一層保護膜,可延緩酒精在胃內的吸收,並保護胃黏膜不被酒精損傷。在喝酒後吃一些水果、蔬菜或喝一些蜂蜜水,對酒後反胃、噁心、頭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更重要的是對肝臟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醫學研究表明,長期大量飲酒對人體十分有害,它會顯著降低乙醛脫氫酶(ALDH)的活性,造成血液和肝臟中乙醛濃度明顯升高,乙醛能使人的胃、肝和神經系統代謝紊亂,所以,一定要適度飲酒。

尤其是正值發育期的青少年,由於各個組織器官還處於發育的較爲“嬌嫩”的狀態,飲酒就可能損傷胃黏膜和肝臟。長期以來,可能會發展成爲胃潰瘍、肝硬化以致胃癌和肝癌。

醉酒的生理機制3

1.酒精的吸收

飲酒後,乙醇快速完全地被胃腸吸收,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從血內被查出。大約25%的酒精經胃進入血流,75%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流。有許多因素可改變胃腸道對酒精的吸收速率,包括食物,飲酒速度,酒的濃度、量、種類及胃腸道運動的.變化等。

2.酒精吸收的速度

例如,酒精的吸收與所飲酒的種類有關,烈性酒吸收多,而啤酒和果酒吸收較少;大部分食物可以延遲胃吸收乙醇。各種原因引起的幽門痙攣使胃排空變慢從而延緩腸道吸收,相反,胃排空快則導致小腸的吸收率增加。

3.酒精吸收的原理

酒精由胃腸道吸收後,先進入門靜脈,由於它脂溶性的特點,可以迅速通過生物膜,經毛細血管迅速地彌散到全身細胞內外液。

醉酒的生理機制 第3張
  

乙酵能很快地到達人體的大腦、肝、肺和腎,也能進入母乳、胎盤、羊水內、會使孩子受影響。乙醇可以進入肺中,通過呼吸可以檢測,所以可以通過吹起查酒駕。

4.酒精的分解過程

體內乙酵的90%在肝臟內代謝,乙醇先由肝臟中的乙醇脫氧酶代謝成乙醛,乙醛再由乙醛脫氫酶代謝成乙酸,乙酸進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就可以排出體外了。

5.乙醛對身體的害處

乙醛對身體有毒性,會引起臉紅、心悸、噁心、嘔吐、定向力判斷力差等表現。所以所謂酒量不好,喝酒容易醉的人就是因爲個體上的缺陷,乙醛脫氫酶產生較少,所以乙醛的代謝緩慢,在體內存留較多較久,從而導致醉酒。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