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小兒痢疾的治療方法

小兒痢疾的治療方法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治療小兒痢疾的西醫方法

小兒痢疾的治療方法

⑴呋喃唑酮(痢特靈):用量按每公斤體重每日5-10毫克計算,分3次口服,5-7天爲一療程。只要按規定劑量服用,一般無明顯副作用。

⑵複方新諾明(百炎淨):此藥與痢特靈合用,增強療效。注意此藥有成年人片和兒童片之分。兒童片的1片量相當於成年人片的1/4。其用量爲:12歲以上兒童,每次口服成年人片1~2片(服第1次的劑量要加倍),每日2次;6-12歲兒童每次服兒童片2-4片,每日2次;2-6歲兒童每次服兒童片1-2片,每日2次。在沒有兒童片的情況下可服成年人片,但要注意成年人片1片等於兒童片4片。服藥時間應在早晚飯後。3-7天爲一個療程。服藥需兩個療程以上時,應加服適量碳酸氫鈉(小蘇打)。小兒服碳酸氫的用量計算公式:0.1克×年齡(歲)÷3=每次的用量。每日服3次。碳酸氫鈉片劑的規格有兩種,一種每片0.3克,另一種每片0.5克。服碳酸氫鈉的目的是避免或減輕複方新諾明對腎臟的損害。注意事項:早產兒、不足3個月的嬰兒、肝腎功能不良者、磺胺過敏者,均應禁用複方新諾明;酵母片、乳酶生及其它助消化藥均不可與複方新諾明合用。碳酸氫鈉不可與維生素C合用。服藥期間要多飲水。

⑶磷黴素鈣:用量按每日每公斤體重50-100毫克,分3-4次口服。除患肝病者應慎用外,尚無其它禁忌。

⑷腸炎靈:是一種高效抗菌收斂藥。用量按成人量(每日4粒,1次服完)根據折算方法計算。服藥期間尿液爲紅色,停藥後恢復正常。

⑸硫酸慶大黴素片劑(正泰黴素):口服劑量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分3-4次服用。(片劑爲每片40毫克)。該品有一定的毒性反應。超過正常劑量,用藥時間太長以及腎功能不全的病兒可發生腎毒反應。新生兒和早產兒也容易引起腎毒反應。在治療劑量下只有個別小兒出現腎損害,主要表現爲蛋白尿、尿內出現紅細胞和管型,甚至急性腎衰。亦可對第Ⅷ對顱神經產生損害,對耳前庭的損害大於對耳蝸的損害,主要與劑量太大、腎功能不全有關。病兒主要表現爲頭昏、眩暈、耳鳴等,以上兩種不良反應一般發生在用藥5~10天,及早發現停藥則爲可逆性。因此,用藥必須掌握正確劑量和間隔時間,嚴格遵醫囑執行,切勿盲目加量。小兒痢疾初期不可用止瀉藥,如易蒙停、鞣酸蛋白、矽炭銀、止瀉片、炭片等。應注意多飲水、多排便。

治療小兒痢疾的中醫方法

方一:十味止痢湯

藥物組成:川連3--6g,黃芩log,黃柏l0g,苦蔘l0g,椿根皮l0g煨木香6g,炒白芍6g,烏梅炭6g,雙花炭15g,地榆炭15g,製劑用法每日1劑,水煎成150—200ml,頻頻飲服。適應病症賀氏菌引起的小兒急性痢疾。症見下利頻繁、便中膿血、裏急後重,伴發熱、腹痛、哭鬧煩躁等。評按本方在清熱利溼、調和氣血的基礎上,着重加解毒、止痢之法,辨痢疾發生之由。溼熱素蘊爲本,復感時毒爲其標,故遣方用藥應時刻不忘解毒殺蟲,同時顧及痢久傷陰,在大劑清熱、利溼、解毒基礎上,伍以澀腸上痢之品,既可及時止痢,又可避閉門留寇之嫌。本方以川連、黃芩、黃柏清熱利溼;苦蔘、椿根皮燥溼解毒殺蟲;木香、芍藥調氣和血;雙花炭、地榆炭、烏梅清熱、涼血、解毒、澀腸止痢。諸藥合用,齊奏清熱利溼、調氣和血、解毒止痢之功,而此功效正與溼熱痢疾發生之病機相契,是故用之效捷。

方二:三黃止痢湯

藥物組成:生大黃log,黃柏log,檳榔log,木香log,焦山楂log,枳殼log,黃連3g製劑,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煎成200-300ml藥液,分次頻服,治療期間忌服生冷、油膩之晶。適應病證小兒急性痢疾,證屬溼熱型。症見腹痛、裏急後重、痢下赤白、稠粘氣臭,日十數次或數十次不等,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乾而苦而粘,舌苔黃膩,脈滑數或伴發熱等。評按本方依通因通用之法,以瀉止痢。痢疾一病,概由溼熱與食滯久阻於腸腑,以致大腸傳導失司,通降不利,氣血壅滯,血絡受傷而成痢疾。方中大黃爲主藥,意爲盪滌腸胃除積垢,推陳致新。《本草綱目》謂其能主治下痢赤白,裏急腹痛;輔以黃連、黃柏清熱燥溼;配木香、檳榔、枳殼以疏利腸道之氣滯而除後重;焦山楂爲佐以消食導滯。諸藥合用,通腑滑腸而達到止痢的目的。從此可見,用三黃止痢治療,頗有良效。

方三:加味椒艾丸

藥物組成:烏梅9艾葉9川椒檳榔15g黃芩15g黃連9g

製劑用法:上述各藥用劑量根據患兒年齡而定,每日1劑,水煎服。幼兒可分數次服完。煎法:以一定量水浸泡藥5分鐘。用武火煎開,改文火煮20分鐘,煎取藥液少量頻服。適應病症:由織內阿米巴引起的小兒急性痢疾。評按本方是在孫思邈《千金要方》椒艾丸的基礎上加入黃連、黃芩、檳榔而成。椒艾丸原爲溫性藥方。加味椒艾丸則成爲寒溫並用之方。方中椒、艾、姜溫暖脾胃;連、芩燥溼消熱;檳榔行氣消滯;烏梅、赤石脂斂腸止痢。且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椒、艾、姜爲胃動力藥,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烏梅改變胃腸道酸鹼度,不利細菌繁殖生長。連、芩對痢疾桿菌有強大殺滅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大量吸收病理產物,使之排於體外,減輕全身中毒症狀。全方寒溫並用,具燥溼運脾,導滯清痢之功。藥證相符,故用之效捷。

方四:三黃秦芍湯

藥物組成:黃連6g,黃芩log,當歸log,秦皮tog,白芍log,白頭翁12g,廣木香5g,大黃5g,甘草5g,製劑用法每日1劑,煎取250ml左右藥汁,分3次微溫保留灌腸。

適應病證:小兒急性痢疾。臨牀上均爲急性發作,瀉下物以紅白粘凍爲主,次多量少,便前哭鬧不安,較大兒童自訴腹部疼痛,伴不同程度發熱等。

評按:本方藥味大多苦寒,小兒口服往往不易接受,且容易引起嘔吐,灌腸法可免小兒服藥之困難,同時還能針對病位、直達病所。藥液被腸粘膜直接吸收後迅速進入血液循環,故取效卓捷。方中黃連、大黃、黃芩具有較強的清熱燥溼解毒作用;白頭翁、秦皮則加強三黃清熱解毒之力;當歸具有行血止血的作用,行血則膿便自愈;木香導滯調氣,調氣則後重自除;白芍、甘草能緩急止痛、調和氣血,善治腹痛。因此,全方共奏清熱解毒,調氣行血之功,爲治溼熱積滯諸證之良方,尤其對溼熱痢頗佳。本方藥用寒涼,故對寒溼痢和虛寒痢效果不佳,臨牀當辨證使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