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潮汕生男孩喜燈

潮汕生男孩喜燈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潮汕生男孩喜燈,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儀式來慶祝節日,而在兩廣地區,就有許多風俗值得大家去了解,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潮汕生男孩喜燈是什麼意思。

潮汕生男孩喜燈1

每一年從陰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廣東潮汕每家每戶有上燈、吊頂燈的風俗習慣,因潮語“燈”和“丁”同音詞,上燈和添子是近音,故紅人覺得上燈即是添子的佳兆。來到元宵佳節這一天,大家競相提着小燈籠、齊備紙銀香火,到鄉中神殿打火,回家各自吊在家裏的佛龕和臥室牀,這稱爲“吊喜燈”。

除此之外,如果有別人在上年元宵節又生了男孩兒,那麼從年的陰曆正月十三起,這個人就務必挑動一對大紅燈籠,並在燈屏下貼緊大紅紙寫上名字,喜氣洋洋掛上去鄉中家族宗祠的燈架上,爲此代表着家裏添了丁,以後每天晚上親人要懷着小孩到宗祠中,一面往自身的小燈籠裏點燃蠟燭,使小燈籠紅通通,一面接納周邊鄉人的慶賀。

有關吊喜燈的來歷,傳說故事在漢明帝永平年裏(公年58—75),因明帝倡導佛教,又正逢蔡愔從印尼求取佛教迴歸,稱印尼摩喝陀國每到正月十五,衆僧彙集拜謁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美景。

潮汕生男孩喜燈

漢明帝爲了更好地發揚佛教,遂一聲令下正月十五夜在宮裏和寺廟“燃燈表佛”。自此,元宵節放燈的風俗習慣就由原先只在皇宮中舉辦而廣爲流傳到民俗。每到正月十五,不管士族還是庶人必須掛燈,城鎮整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風俗習慣,在唐朝發展趨勢變成蔚爲壯觀的燈市,那時候的京都北京長安已經是有着上百萬人口數量的世界上最大現代都市,社會發展富饒。在皇上的親自提倡下,元宵節燈節辦得愈來愈奢華。中唐之後,已發展趨勢變成大衆性的購物節。

唐高宗(公年685—762)時的開元盛世,北京長安的燈市經營規模非常大,燃燈五萬盞,彩燈各形各色,皇上命人做超大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光茫燦爛,極其壯闊。這就是持續到今日的“吊喜燈”。

宋朝,吊喜燈節不管在經營規模和照明燈飾的奇妙精緻都勝於唐朝,並且主題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風格更強。之後各代的元宵燈會持續發展趨勢,燈節的時間也愈來愈長。唐朝的燈光節是“上元節前後左右各一日”,宋朝又在十六以後加了兩日,明朝則增加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的十天。

來到清朝,回族入主中原,皇宮已不辦燈光節,中國民間的吊喜燈節卻依然壯闊,日期減少爲五天,一直持續到現在。

故時廣東潮汕的吊喜燈中華民俗活動,總在所難免有祀神拜祖及其迎神賽事的新項目,不僅有祭拜顏色,又具備喜氣遊戲娛樂的氛圍,變成潮汕人必不可少的風俗習慣,還可以說吊喜燈是潮汕人最莊重、最繁華的傳統式節日,是廣東潮汕民俗文化的關鍵構成部分。

潮汕生男孩喜燈2

吊喜燈的由來

宋代,吊喜燈節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爲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吊喜燈節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爲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在潮汕鄉村,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要點燈,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 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隻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

這後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纔會這麼做。在舊社會,潮人攀比心強,死愛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辦丁桌,並以辦得體面爲榮。即使是貧困人家,爲了不失面子,便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將所得之錢銀用來應付沉重的辦桌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阿細賣阿大”這一俗語的來歷。

解放後,由於時代的前進,思想在進步,潮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爲在自家裏進行,且單限於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潮汕生男孩喜燈 第2張

元宵此日,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煙霧瀰漫,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神壇前所擺設的雞、鵝、鴨、糖果、米果品、花燭、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視爲神物。參拜的男女紛紛卜取祭品,取回家中,這就叫做“求喜物”。

人們認爲用了這些神物後,就可以讓家門平安、添財添丁。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還或多還所拿的神物。於是有些人便乘擁擠之機會,偷偷拿走壇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謂“吃興盛”。

元宵此日,鄉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一個綵棚,裏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人們站在一丈多遠的竹欄杆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身上的泥喜童。

中者喜童即歸其所有,而在一些較難命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等,命中者則一贈二三不等;不中者銅錢即歸擺彌勒佛的棚主所有。這是一項老少都喜愛的活動。據說命中“男喜童”者,今後就生男孩。

因此,那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或者剛娶兒媳婦又急於抱孫子的公公們、奶奶們也積極參與此項活動。一經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就會向他喝彩、道賀。自己更是喜滋滋甜蜜蜜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認爲中了頭彩,有好兆頭,今年定能早生貴子發財。

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爲點燈即爲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着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裏的神龕和牀頭,這叫做“吊喜燈”。

潮汕生男孩喜燈3

點燈儀式分爲好幾個步驟

一、開燈。

開燈的時間是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至十二之間的一天。具體日子由村裏的風水師選定,但不能晚於正月十二日。風水師根據最先出生的那個燈頭的生辰八字,來推算確定開燈的吉日。日子確定後,由祠堂負責通知各個燈頭家。

開燈之前要先搭一個燈棚。燈棚是用木板搭起來的,長八米,寬四米,高四米,像一間三十多平方大的木板屋。進門後左右兩邊的木板上還雕刻有龍鳳圖案和八仙賀壽圖。

到了開燈那天,天剛亮,有燈頭的人家就要敲起銅鑼、打起鼓去村裏的.“洪聖廟”。60歲以上的老人要穿長衫,將廟裏供奉的洪聖爺、洪聖媽和金童玉女的神像請下來,爲神像掛紅,就是用紅布披掛在神像身上,然後迎接到燈棚裏,供奉在燈棚上方正中。神像前面安放供桌,擺上大香爐和煎堆、茶果、水果等供品。

燈頭們由長輩抱着,先到祠堂舉行開燈禮。開燈禮按照燈頭出生的先後順序,一家家依次舉行。每戶人家先把自家的供品擺到供桌上,供品有豬肉、雞、煎堆、茶、酒和水果。在香爐裏插上香燭。這時,由長輩將油燈盞點燃,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燈籠裏。燈籠爲八邊形的長型燈籠,直徑兩尺,高三尺。

燈籠的八個面都畫有圖畫,畫着“仙姬送子”、“五子登科”等圖案。然後衆人一齊將點亮的燈籠掛到祠堂的正樑上。最後由家人抱着燈頭跪拜祖先,一邊拜一邊敲打銅鑼。一般由燈頭的父親負責敲鑼。

拜三次之後,祠堂的儀式就結束了。接下來再去燈棚拜神。燈棚拜神的儀式跟祠堂基本相同。拜完燈棚回到家裏,每家還要在自家房屋的正樑上掛一盞燈。燈的樣式同祠堂一樣,只是要小一些。至此,開燈儀式就完成了。以後每天早晚,燈頭的家人還要去祠堂和燈棚上香叩拜,爲燈盞加油。燈要一直掛到正月十九,其間一直不能熄滅。

二、搶炮頭。

這是點燈儀式中的一個慶祝、娛樂活動。時間是正月十五上午,地點在村內的廣場上。

村民們用兩張八仙桌疊起來,上面再安放一張凳子,把沖天炮立在凳子上,炮頭上掛着一個彩頭。炮仗被點着後立即沖天而起,只聽半空中一聲震響,彩頭從天而降。村民們一擁上前,爭先恐後搶奪彩頭。

誰搶到彩頭,就預示着今年有好兆頭,還會獲得一份獎品。一共要放九炮。沙尾村莫氏共分爲四大房,搶到彩頭的一房人要在一起聚餐,以示慶賀。今年獲得獎品的一房人,明年又會還回同樣數量的物品來,作爲明年搶炮頭的獎品。

潮汕生男孩喜燈 第3張

三、酬丁禮。

農曆正月十六是舉行酬丁禮的日子。這一天要在祠堂門外的廣場上舉行大盆菜宴。這天下午五點鐘左右,在祠堂門外放三聲鞭炮,村裏的男丁聽到三聲炮響,就會自動來祠堂赴大盆菜宴,不需另行通知。

製作大盆菜宴的原料有蘿蔔、芽菇、腐竹、芹菜、豬肉、門蟮幹、魷魚、鴨肉等十五種,每一種原料的重量都根據全村男丁的總人數按每人四兩進行計算。由有燈頭的人家集體分攤,湊齊後交到祠堂。祠堂要一樣樣驗收過秤,保證一兩不差後,安排人制作。

製作方法是先將十五種主料分別製作成十五道不同風格、不同味道的主菜,然後以蘿蔔作爲第一道菜鋪底。將十五道菜依次一層層裝在一個大木盆裏,每桌就一盆菜,稱做大盆菜宴。

四、圓燈。

這是點燈禮的一道重要程序。時間是農曆正月十九日。這天早上,

燈頭的家人帶着燈頭來到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的供桌上擺上大盆菜、煎堆、酒、水果等供品,點燃蠟燭,燃放鞭炮,抱着燈頭向祖宗跪拜、上香、進酒;拜完後,再把供品拿到祠堂門外,擺到一張桌上,以同樣的方式拜天,拜完天,再拜祠堂大門內的土地神。圓燈儀式結束後,就可以把掛在祠堂和家裏的燈籠取下來燒掉。

五、祭龍船。

這是點燈禮的最後一道儀式。圓燈禮結束後,族裏的男丁要擡着一隻龍船,到各家各戶去拜。龍船是用竹片和稻草紮成的,5尺多長,2尺來寬。每家每戶都要把家裏不要的東西扔到船上。拜完後再把龍船拿到海邊去燒掉,表示把一年的穢氣都送進大海去了。

至此,整個點燈禮的儀式就全部完畢了。第二天,即農曆正月二十日,所有燈頭人家要到燈棚去送神。大家由族長帶領,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將洪聖爺、洪聖媽的神像送回洪聖廟去。然後,在族長主持下,族人要將燈棚拆除,把拆下的木板存放到祠堂裏,等到來年點燈時再用。

點燈禮作爲一種重要的人生禮俗活動,在福田地區原有的各個村落中代代傳承不衰,已歷數百年曆史,蘊涵着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也體現了先人對人類生息繁衍的崇拜與敬畏,具有人類學和民俗學價值。

同時,家族、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在社會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點燈禮對於增進家族、家庭的和睦,發揚愛國愛鄉、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美德,建設和諧社區有着一定的作用。

由於福田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各個村落、各個家族在港、澳、臺及國外定居的人員較多,點燈禮作爲紐帶,將他們緊密聯繫起來。

至今,在國(境)外定居的人員生育男丁後,有的還要回來到本家族的祠堂點燈、讓子女認祖歸宗,參加家鄉組織的元宵活動,吃傳統的大盆菜,這對促進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加強與海外華人和臺、港、澳同胞的緊密聯繫,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