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

來源:時髦谷    閱讀: 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祠堂”又稱爲“宗祠”,是供奉祖先神靈牌位、進行祭祀、實施家規、婚葬嫁娶壽喜、辦理子孫後代、商議族內重要事務等一切族內重要大事的地方。那麼人死後爲什麼要進祠堂?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1

宗祠代表着一個家族。活着的時候在宗祠裏。說明是在這個家族裏有你的位置。死以後進入宗祠也是相當於把你列入家族讓後人知道你這個人。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對這個問題也是相當的重視,只是那個時候的教育不像現在這麼普及,讓每一個國民都能有受教育的權利。相比之下,古人更加註重家族,他們設祠堂、行家規,所以,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

祠堂建築中的風水知識

祠堂是一姓宗族的家廟,用來供奉祖先之靈,祈求賜丁降福,延續一脈香火,繁衍子孫後代。也是宗親中有相關大事盛事的時候用來聚會議事的場所。近幾年有許多地方重修了祠堂。現在看來,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對宗族文化的傳承,有其正面積極的社會意義。祠堂風水如何,關係到一地、一族的興衰榮枯,絕不可等閒視之。

風水追求的根本目標是和諧,陰陽平衡。在上世紀20年代西方的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建築學等一套理論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的哪一座城市,哪一個鄉村,哪一個有名的建築不是在風水思想指導下建造的呢?“風水”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爲上,藏風次之。”

這是有關風水的最早的定義。可見風水之術也即相地之術,核心即是人們對居住或者埋葬環境進行的選擇和宇宙變化規律的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學又有陽宅和陰宅之分。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

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通俗的講,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象徵人事興旺,盼望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即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風水,在古代又稱爲“堪輿”。在中國古代的文義裏,“堪”是天道、高處,“輿”是地道、低處。“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特別是地形高下之間的學問。

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許多與風水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還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祠堂功能作用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聯宗與收宗、推廣文教以及文化職能(公益性)等功能。

1、在祠堂宗親聚會議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於佳釀,崇祖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2、祠堂辦學。舊時,多數祠堂就是學校。如解放初期,我鎮子塘錢塘包氏祠堂就曾辦學校,其傍屋也稱“房書下”。

3、舊時,祠堂都有祠產,有祭田、義田、儒資田等,也叫作“衆公田”。 義田的收入用於救濟族中的鰥、寡、孤、獨等貧疾者及賑荒和修祠建廟、造橋鋪路等公益事業的攤派或捐贈。儒資田則專用於興學和資助族人蔘加科舉,族內子弟外出參加考試的,提供路費,考取的,祠堂(衆公)出資助學。祭田用來舉辦祭祖儀式的費用等、

4、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志現狀。

正如孫中山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纔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係,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後纔是國家。”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2

農村人在外死亡,爲何不能進祠堂?這3點你不知道,讓人脊背發涼

民間傳言說: 在外面去世的人是不能進家門,進祠堂,因爲帶回家肯定會給村子帶來一些不祥,所以大家一般現在看到很多老人如果生病了就不願意去醫院,因爲怕自己在半途去世而不能“回家”,在外死亡的人,在農村爲什麼不能進祠堂?

在老家農村,有“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座”的說法,其實都是一個意思。人老了,就像樹上熟透的果子,說沒就沒了。農村人講究個壽終正寢,兒女親人都在身邊,這才叫圓滿。若死在外面,甚至死在別人家裏,村裏人就會覺得“走”得不好,會有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囉嗦事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 第2張

在外面死亡的小孩和年輕人,一般當天回來就得下葬,而且不能在村口擺靈堂,下葬地點不能挨着祖墳,要重新選擇一個地方。據說這樣做是因爲小孩和年輕的死者陰氣太重,容易帶回來很多野鬼和小鬼。在外面死亡的老人,年齡60歲以上的,也是不能進祠堂,都是在村口設靈堂,一般停屍5-7天。據說這樣時間久點是爲了擺脫小鬼和野鬼的糾纏。

農村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迷信迷信,不可全信不可不信,相信大家能夠懂我的意思,比如被槍斃的',吸毒,丟人現眼無論死在外邊還是家裏,肯定進不了祠堂,因爲村裏人認爲在這些情況下煞氣很重,倘若進了祠堂,會給全村帶來災難。這樣的人死後可以埋葬在自己的土地中,萬不可葬在祖墳內造成後代出現嚴重的問題。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3

淺談中國古代的祠堂文化

中國的文化很是博大精深,祠堂作爲中國很特殊的文化,在歷史的扉頁上,寫着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看電視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家族在舉行重大的事情,商議重大的家族事務的時候,會在祠堂裏舉行。

祠堂,總給人一種肅穆幽深的印象,但是,祠堂也有很多的忌諱,制定了一定的章法,甚至規定了有些人是不能進入祠堂的。

究竟是哪些人不能進出祠堂呢?

第一是小孩子和年輕人如果死在了外面,是不能入祠堂的,因爲小孩子和年輕人的煞氣很重,死的時候是很不甘心的,所以,會有很大不詳的東西跟着。

祠堂是處理家族內的人婚喪,壽喜的地方,如果這些人是在自己的家鄉正常死亡,辦理喪事的時候,同一個宗族的人,都會幫着在祠堂裏給這個人辦理喪事,這也是我們中國】民族的古老傳統。

今天的我們,誰家有了紅事白事,第一個通知的也是自己家族的親戚,因爲這是我們根深蒂固的一個古老觀念,自己宗族的人,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樣,即使平時很少來往,有了大事也得讓家族人知道,其他的同事,同學,不通知也不是很緊要的。

一個宗族的人,即使多麼繁忙,也會來到辦事的人家裏進行幫忙,如果兩個兄弟關係不和,準備不來往了,首先表現在表面上的就是,有了紅白喜喪事情,決不通知這個親戚,這就算是斷了所有的聯繫。

小孩子和年輕人的陰氣比較重,所以,祠堂是不願意接受的,也就有了小孩子和年輕人死在外面,不入祠堂的說法,而且小孩子和年輕人如果死在了外面,一定要趕緊運回來,當天晚上埋了,而不是像老人死亡一樣,需要在祠堂停放幾天,召開盛大的喪事禮節才下葬。

年輕人和小孩子,都是當天入土爲安,如果當天沒有運到老家,會認爲是很不吉祥的一件事,埋的時候,還不能挨着祖墳埋,這樣也是爲了小孩和年輕人的陰氣不妨礙自己家族利益的緣故。

死人入祠堂有什麼講究 第3張

還有就是古代的女人,是不能入祠堂的,祠堂是男權社會施展自己權威的場所,只有男人才能進入祠堂,進行各種家族的活動。女人出入祠堂,除非是是犯了宗族的禁忌,進祠堂接受家族人的懲罰,比如一些有了丈夫的女人,和其他男人發生了不好的關係,被人抓住,就得進祠堂接受家族長輩的懲罰,嚴重的綁在籠子裏,和男人一起沉在水裏淹死,也就是俗話說的“浸豬籠”。

另外,就是入贅的男人是不能進自己祖先的祠堂的,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就連女方的祠堂特也是不能進去的,除非是這個男人改姓,纔可以進女方的祠堂。試想一個男人姓自己的姓二十多年,入贅讓兒子姓女方的姓還罷了還把自己的姓改了,相信很多人感覺很難接受,於是也就不能入祠堂。

因爲祠堂代表的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只能有一個姓氏,這個男人倒插門進了女人家裏,如果依然姓自己之前的姓,異性之人是不能進祠堂的,他們生的兒子,姓母親的姓氏,是可以進祠堂的,相當於是家族的一員了。

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祠堂文化裏,祠堂代表着家族的興衰,大的家族還會找專門的人看護祠堂,如果有女人不小心在祠堂門口望了一眼,也會接受處罰的,嚴重的還會處死。

雖然祠堂文化對於女性是如此的苛刻嚴謹,也總有例外發生,在安徽省的省歙縣棠樾村西,有一座專讓女人進入的女祠堂,它建成於清朝的1805年,是棠樾村的鹽商鮑啓運所建立,這個女祠堂的名稱爲“清懿堂”,當時這位大鹽商爲女性發了慈悲,爲了表彰在徽商做出貢獻的女性所建立,據說明清兩代棠樾村出了很多貞潔烈女,她們遵守福德。

出現了很多恪守禮教的名女子,“催乳哺弟”、“送夫經商”、“養老恤孤”這些美好的事蹟,是這些女子們作出的榜樣,被雕刻成蠟像,成爲棠樾村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她們的牌位,歷代在清懿堂安放着,敘說着她們貞良清白的品格。

雖然祠堂文化在我們國家成了禮教的代名詞,可是畢竟還是有些封建糟粕的,1927年在衡山縣的白果,當地的婦女受到先進思潮的影響,進入了祠堂,成羣結隊在祠堂裏大口吃酒。

祠堂的家族長輩眼看着她們在祠堂裏耍威風,也不敢說什麼,這些婦女以後勇敢地進行了新時代的改革,她們解放了自己的小腳,要求婆婆不能再苛刻自己,要求打破封建的餘孽,要求丈夫不能隨意打罵妻子,我們現在的眼光,很難說這些女人做的對還是不對,但是,在打破舊的習俗,建立新的制度的時候,只有破釜沉舟,勇敢地進行改革,才能讓新社會展現新的面貌,

祠堂文化,也許隨着它的衰落,成爲我們歷史組成的一部分,現代的女人不再被祠堂文化束縛,已走出了世界,走向了未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