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來源:時髦谷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這一天人們就知道天氣要開始變得寒冷,甚至開始下雪了,農作物需要有準備,過冬的衣物也要準備,下面分享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1

小雪到,吃餈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們都會放在嘴上嘮叨着:今天幾號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小雪了,誰家的糯米碾好了,誰家的還在場上曬着呢。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有時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們不準備做着吃了,可是拗不過小孩子,就想辦法借得一點來做了吃,解饞哦!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爲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衆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

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爲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餈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小雪節氣

古籍《羣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氣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爲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爲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和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小雪節氣的起源故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十月中,雨下而爲寒氣所薄,故凝而爲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開始下雪,一般雪量較小,並且夜凍晝化。

“小雪”節氣間,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當鐘面上的10點鐘)。每晚20:00以後,您若到戶外觀星,可見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擔當起尋找北極星的座標任務,爲觀星的人們導航。四邊形的飛馬座正臨空,冬季星空的標識--獵戶座已在東方地平線探頭兒了。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爲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小雪節氣經典小故事

“小雪”前一天,幾乎所有的人家,都把地裏的大青菜鏟了起來,洗得乾乾淨淨,掛在院子外面的竹籬笆上。只是晾一晾,並不要曬得多幹。到了“小雪”這一天,就要一棵棵收起來,用大竹筐挑到廚房。《真州竹枝詞引》上說:“小雪後,人家醃菜,曰‘寒菜’”。醃寒菜要一隻一人高的大缸。在缸裏鋪一層青菜,碼一層鹽,裝到滿滿一缸了,人站上去踩實。先拿塊木板蓋住菜,兩個人踏上去。最好是年輕的夫婦,不覺得累,手牽着手,哼着曲子,晃盪着、搖擺着,節奏分明,舞蹈一般。等壓得實了,人跳出來,再擡一塊大石頭重重地壓在上面。“寒菜”就算醃好了。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2

一、小雪的氣候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中的每個節氣都等分爲三,每五日爲一候,從而以三候來描述每個節氣的氣候變化特點。小雪的三候爲:“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騰地降;三候閉塞成冬。”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第2張

一候虹藏不見,虹爲彩虹,也可以理解爲下雨的意思。也就是說進入小雪節氣,降水的形式逐漸從雨變爲雪了,天上不再下雨,自然也就沒有了彩虹。

二候天騰地降,這體現了古人的陰陽觀念。天爲陽地爲陰,陽氣上升陰氣下沉,陰陽不再相交,天地間自然一片死寂。這實際上是古人對氣候和生命的一種認識。

三候閉塞成冬,陰陽相隔,萬物沉寂。如果說立冬意味着進入了冬天的門檻,那麼小雪可以說意味着冬天正式到來了。古代的冬季比如今要難熬得多,天地間不見鳥獸,人們在播種晚最後一茬冬小麥之後,也紛紛躲在屋裏開始過冬了。所謂“閉塞成冬”,正是此意。

二、小雪的民俗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北方陸陸續續的降雪意味着冬季正式到來。所以小雪前後的民俗活動,大約也都和過冬有關。

1、飲食習俗

在古代的.冬季,沒有今天這樣種類的豐富的各種食物,也沒有良好的食物存儲條件。爲了在漫長的冬季中有足夠的菜、肉食用,先人們發明了醃製食物的方法,將各類蔬菜(主要是白菜、蘿蔔)或者肉食醃製或者風乾,儘可能地延長它們的存儲時間,以備過冬時食用。如今,雖然食材已經極大豐富,保存也不再是問題,但這種醃製的習俗還是保存了下來,併成爲一些地方的特色美食。

比如,在東南沿海的浙江一帶,就有在小雪節氣中醃菜的習俗,當地人稱之爲“醃寒菜”。清代文人厲惕齋在《真州竹枝詞引》中記述過當時情景:“小雪後,人家醃菜,曰‘寒菜’”。

又如小雪過後,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做臘肉、香腸的習俗。臘肉、香腸等熏製、風乾肉製品,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今天的人們一般將這些作爲一種美食,但在古代,這主要還是一種冬日裏儲藏肉食的方法,所以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說法。之所以選擇小雪之後開始這項工作,可能跟小雪後氣溫迅速下降,天氣也變得乾燥,比較適合加工臘肉有關。

2、釀酒

《詩經·國風》有云:“十月獲稻,此爲春酒,以介眉壽。”古時釀酒多在剛入冬的時候,也就是小雪前後。這個時期秋收剛剛結束,先人們手頭糧食相對富裕。同時,在古代社會,飲酒除了具有現今這種娛樂的作用之外,很多時候還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屬於禮的範疇。而時至歲末,正是各種祭祀活動的高峯期,對酒的需求也就很大。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第3張

古代詩人飲酒

這種初冬釀酒的習俗,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比如浙江安吉地區,人們至今仍然習慣在入冬之後釀製林酒,當地人稱爲“過年酒”。平湖一帶農曆十月上旬釀酒儲存,稱爲“十月白”,也有用白麪做酒麴,用白米、泉水釀酒的,稱爲“三白酒”。入春之後可以在酒裏面加上一點桃花瓣,稱爲桃花酒。浙江長興地區民俗在小雪當天釀酒,稱之爲“小雪酒”,據說是因爲小雪時節,泉水特別的清澈的緣故。

3、準備過冬的取暖設備

古時候不比今天,所謂冬天,在暖氣空調的保護下,多數時候也不令人覺得難過了。古時候沒有這些,爲了冬日的取暖,就要額外準備一些東西了。這些準備大多也都集中在小雪節氣前後。在這裏咱就來跟大家介紹幾種,古代過冬的取暖設備。

第一種設備叫做香囊。這個香囊可不是端午節那種用布做的香囊,而是一種金屬製的三層圓球,大富人家用金銀,差一點的也有用銅的。外層鏤空分上下兩層,以子母扣鏈接。第二層是兩個同心圓環,以活軸鏈接外壁和最裏層的焚香盂。使用的時候一般藏在袖子裏,焚香盂裏面點上薰香,既可以焚香,也可以暖手。一般是古代富貴人家使用的玩意。

鎏金鏤空銅香囊

第二種設備叫銅手爐,這個相對就比較普通一些了,貴婦人家和平民百姓都有使用,據說產生自隋唐時期,取暖的功能比香囊好得多。銅手爐由爐身、爐罩、提樑組成。爐身盛放炭火發熱,爐罩上有孔散熱,提樑便於攜帶,還配有撥火勺翻動炭火。普通人家用的形制比較簡單,而富貴人家用的往往在外壁上還要雕刻雲紋等裝飾,更爲美觀。

清代銅手爐

第三種設備的名稱比較奇怪,叫做“湯婆子”,也有“湯媼”、“腳婆”、“錫奴”等不同名稱,看名字知道這是普通人家用的東西。這種東西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而在咱小時候家裏還有使用。“湯婆子”外形爲扁扁的圓壺,有銅、錫、陶瓷等材質,常縫製大小相仿的布袋來防止燙傷。上方開有帶螺帽的口,用來注入熱水,收到取暖效果。可以說,這就是古代的熱水袋了。

銅製湯婆子

三、少數民族的小雪習俗

二十四節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漢族,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在小雪這天也有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動。

比如土家族在小雪前後,就有“殺年豬,迎新年”的習俗,有些類似狂歡節的性質。把剛剛宰殺的新鮮豬肉,按照土家族傳統的烹飪方式做成“刨湯”,用來款待親朋好友,非常的熱鬧。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第4張

土家族的刨湯宴

“十月小雪雪滿天,明年必定是豐年”,小雪節氣的降雪,被認爲是來年豐收的好兆頭。在維吾爾族地區,有過白雪節的傳統。在每年的第一場降雪來臨的時候,要舉行慶祝活動,親朋好友在一起聚餐、歌舞,祈禱來年的豐收。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3

1、小魚在晚飯前不知不覺塞進了一堆零食,面對一桌子菜也提不起興趣。他扒了幾口飯。“媽媽,我吃飽了。”“哎,小魚,你這樣可不行,天冷了,要多吃點正餐。”說完,媽媽往小魚碗裏添了幾塊豬肉。“我不要吃豬肉。”小魚一口回絕了媽媽的好意。“哎呀,這孩子,媽媽小時候可沒什麼東西好吃,偶爾看見一次肉,就會心花怒放。”“對啊,小魚,今天是小雪的節氣,在北方可是會下大雪哦。你想不想聽聽我們北方小雪是怎麼過的呀?”小王叔叔發話了。“好啊,好啊!”小魚來了興趣,這讓他願意在飯桌上多停留一會。

2、“叔叔在的北方特別冷。小雪的節氣已經下雪結冰了,叔叔小的時候還沒冰箱,那時候的今天,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可以殺豬宰羊了。鄉村的人們辛勤勞作一年,也該享受勞動的成果了。誰們家殺豬,提前幾天就要通知左鄰右舍了。村裏的人們都知道誰們家的豬養得好,總會說看人家媳婦兒,餵了那麼大的一口肥豬。那個時候,豬可是越肥越好。衡量一頭豬喂好沒,主要看肥膘的厚度。如果肥膘厚度有四個指頭以上厚,那就非常值得驕傲了。重二三百斤的肥豬,人手少了是按不住的,總要有好幾個精壯小夥子幫忙。按照北方人家的鄉俗,殺豬菜是要把豬脖子上的肉(俗稱槽頭肉)一次全燴了吃掉。肥膩膩、白花花的槽頭肉與土豆、粉條子煮大大的一鍋菜,再加上大饅頭,夠二三十口人吃的。從年初過了二月二以來,一直沒怎麼好好吃過肉的大人小孩子們,心裏對那個肉,饞啊!可真的吃肥膩膩的槽頭肉,一般人是吃不了幾片的。頭一二口還有肉味,之後就要開始反胃了。但是那個時候大家纔不管呢啊,可以一連吃上兩大碗。”

3、聽叔叔這麼一說,小魚對豬肉來了興趣,他小心翼翼地夾了一小塊放進嘴裏。“嗯,還可以。”他說。“來來,小魚,你看,那個是叔叔從家鄉帶來的臘肉。你嚐嚐。”

小雪節氣的簡短民俗故事 第5張

4、叔叔夾起一塊臘肉,放進了小魚碗裏。“臘肉?”小魚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我們除了吃豬肉以外,還會用豬肉做臘肉。就是每年保留夠過年用的鮮肉之外,還要再留出一部分,用食鹽,配上花椒、大茵、大料、桂皮、丁香等香料,把肉醃在缸裏。經過 7-15 天之後,用棕葉或者竹蔑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再用柏樹枝條樹葉、甘蔗皮燻烤,最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薰幹而製成臘肉。這可是很多地區小雪過後的習慣哦。”“哦,那王叔叔,那夏天也有臘肉嗎?”“哈哈,當然沒有囉,做臘肉需要天很冷的時候,小雪節氣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掛在外面風乾。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夏天太熱了,那個時候做肉容易變質。”“呸!”也許是第一次臘肉這種奇怪的東西,小魚吃不慣,就從嘴裏吐了出來。

5、“算了算了,不吃就算了,小魚,吃點餈粑吧。”媽媽夾了塊餈粑到小魚碗裏。“這是什麼?”小魚問。“這是餈粑,小雪節氣吃餈粑,是南方地區的傳統民俗。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很早以前,餈粑還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甜甜的餈粑很對小魚的口味。”他一連吃了好幾塊。

6、“這孩子,就喜歡吃甜的。”媽媽無奈地笑笑。“小孩子嘛,隨他去。”王叔叔笑道。“來來,你遠道而來,我作爲東道主敬你一杯。”爸爸發話了。一家人在寒冷的小雪節氣,其樂融融地吃上了一頓迎客飯。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