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

來源:時髦谷    閱讀: 6.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我想大多數家長都使用過“嚇”這個方式。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孩子再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會表現的似乎乖了,聽話了對嗎?千萬不要再這麼嚇唬孩子了,這不是教育,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1

作爲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您是否使用過“嚇”的手段或者詞令?您是否因爲孩子不肯去幼兒園而嚇唬過孩子?我想大多數家長都使用過“嚇”這個方式。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孩子再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會表現的似乎乖了,聽話了對嗎?其實,我們想提醒家長小心:這種被嚇出來的乖,其實是把孩子嚇得敏感了。孩子會因爲看到您臉拉長而說對不起,會看到您某個動作,而哆嗦等等……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

孩子不睡覺,怎麼辦?給孩子講個大灰狼的故事,家長朋友們有木有?孩子不聽話,就恐嚇孩子不要他們了,家長您做過這樣愚蠢的事情嗎?聽起來,比較像案例故事,但是我們家長無形之中都在應用這種“嚇”的教育方式,企圖讓我們的寶寶乖巧聽話,其實這是以犧牲孩子的情感,把他們搞得敏感爲代價的。

於是,媽媽們也很心酸各種痛楚,他們就會問不想讓孩子被嚇得敏感怎麼辦呢?

從很多家長和孩子的案例來看,被嚇得敏感的孩子大多數比較膽小、怯懦、畏縮,會經常怕這怕那。現實生活中,也有相反的,孩子被“嚇”大了,變得膽大、勇敢、開朗、無所畏懼,天不怕地不怕。心理學認爲,這屬於不同的氣質類型。氣質類型本身,沒有好與壞、優與劣之分。但不同氣質類型的人,都存在着易於向某些積極或消極的品質發展的可能。因此,應當引起家長的`注意。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 第2張

人的氣質類型,主要分爲強型和弱型兩種。孩子的氣質類型,主要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但也與後天的生活環境和體質狀況有密切關係。由於家長不瞭解孩子的氣質類型,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不大注意糾正孩子在氣質方面的偏向,可能說話做事比較隨便,口無遮攔,沒有分寸,隨意嚇唬孩子,比如“你要是再煩我,媽媽就不要你了”,這在無意中可能就傷害了孩子。 或是孩子看了一些不適合他看的電視節目,受到了不良的刺激。面對這種氣質類型的孩子,家長應當言行謹慎,對孩子多一些積極性的評價,儘量不要給以消極的評價或隨意嚇唬孩子,要多鼓勵、表揚、讚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同時,加強身體鍛鍊,增強體質,慢慢就會好的。 所以要想避免把孩子嚇得敏感,就要辨別孩子的氣質類型,採用適合他們的方法,因材施教,給我們的寶寶打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2

千萬不要再這麼嚇唬孩子了,這不是教育,是恐嚇和壓制

最近網上流傳一些視頻說,扮護士警察嚇孩子,引起網友熱議,連警察蜀黍都出來說話了,請不要再拿警察、護士等職業嚇唬孩子,當有一天危險靠近孩子時,他們會因爲害怕不去找或跑向警察而被“抓走”。這樣的做法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把暴力深深地灌輸給小孩內心,只有“懶家長”纔會使用這種辦法,並把孩子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這樣做或許會給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陰影。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 第3張

我們已經知道孩子出現恐懼時,可以從其眼神及表現中看出來。睡眠正常的寶寶突然夜晚哭鬧不安或“嗜睡”;飲食正常的孩子,突然食慾下降,拒食;孩子玩得好好的,忽然開始抓打別的小朋友。當孩子被恐懼心理包圍時。

家長怎麼做可以緩解、消除孩子的恐懼呢?

一、與孩子溝通了解恐懼根源

當孩子被恐懼包圍時,父母應該去了解孩子害怕什麼,而不是當面嘲笑孩子是“膽小鬼”,儘可能對孩子內心的恐懼表示理解,若孩子能夠表達,儘可能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恐懼說出來,並讓孩子知道,恐懼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害怕恐懼不丟人。

二、嘗試解除孩子的恐懼

寶寶被突然的鞭炮聲驚嚇到,家長知道後,跟孩子講明,鞭炮沒有什麼可怕的,這是人們高興,才放鞭炮的,你離它遠遠的,就不會受到傷害。這樣孩子的恐懼感就會降低。寶媽需要注意的是,寶媽一定不要欺騙孩子。有的家長好心想回避孩子受到傷害,對孩子撒謊。當孩子生病需要打針時,寶寶由於害怕扎針時的疼痛,告訴孩子說,“你是堅強的寶寶,打錢一點都不疼!”事實上,把醫生的針扎屁股上時,孩子痛得哇哇大哭,好像在說,“不痛!我信你個鬼!”反而更害怕疼痛了,對家長的信任感也會降低。家長倒不如給孩子說出實情,讓他自己去努力面對,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當醫生給孩子打針時,不妨握住孩子的小手,給他打氣,鼓勵勇氣,讓孩子用內心的能量戰勝對疼痛的恐懼感。

孩子可能會被嚇得太敏感 第4張

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家長的言談舉止,往往被孩子模仿,父母遇事表現出勇敢或恐懼,也會令孩子耳濡染。因此,家長在面對令人恐懼的事情時要做好表率。打針時,家長應對自如,孩子也就不那麼緊張了。

若孩子遇到嚴重的恐懼心理,上面的辦法試過仍然不起作用時,或許孩子遇上了一些心理疾病,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帶孩子及時就醫,避免影響孩子恢復。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