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面試的冰山結構心理學

面試的冰山結構心理學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面試的冰山結構心理學,人們在求職面試的時候,想要在面試中能贏得面試官的青睞,就需要提前做好面試的準備。而面試是很注重細節的,面試的冰山結構心理學,教你在職場上站穩腳跟!

面試的冰山結構心理學1

如果每一個人,都以“完成任務”爲主題,去描述自己的工作行爲,我們就會發現,一項完整的任務,包括下面四種行爲:

任務前,怎樣制定計劃(計劃);

計劃後,怎樣執行計劃(執行);

執行中,怎樣與人合作(合作);

任務後,承擔什麼後果(擔當)。

計劃、執行、合作、擔當,這是任務必需的四種行爲。缺少其中一種行爲,這個任務就無法啓動、無法執行,或者是看不到結果。因此,這四種行爲,是完成任務的必要元素,我爲它們取了個名字,叫做要素行爲(elemental behavior)。

面試的冰山結構心理學

如果一個人,具備了四種要素行爲,這說明他一個人就能推進整個任務,他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晚清中堂李鴻章,能文能武,亦官亦商,從做事來看,他能獨當一面。在近代歷史上,李鴻章簽訂的賣國條約最多,如果只看這一點,他無疑是賣國求榮的腐敗官員。李鴻章自己也知道,在條約上簽字,會留下罵名,但他沒有推脫,也沒有迴避,能夠代表朝廷去承擔不好的後果。相比同朝的王公大臣,李鴻章可能要多一分擔當。

在多數人身上,這四種要素行爲會缺一種、兩種,甚至會缺三種。缺三種都算正常,不一定會影響工作。在現實中,大部分的任務由團隊承擔,只要團隊成員能湊齊這四種要素行爲,任務就能順利完成。

如果某一個人,在他身上,四種要素行爲一種都沒有,那就不正常了。這樣的人上班,可能只是在添亂,他的行爲和任務沒有關係。在公司裏,這樣的人越多,做事情的阻力就越大,因爲做事的人要一邊做事,一邊應付添亂的人。所以,面試的第一關,是把添亂的人挑出來。

怎麼挑出來?如果是校園招聘,可以問下面的四個問題,逐一考察計劃、執行、合作、擔當。

問題1:找工作,你有沒有做計劃,你怎麼做的計劃?

問題2:和找工作有關的活動,你認爲哪一項最重要?

問題3:爲了找工作,你問了哪些人,學了哪些知識

問題4:如果這次面試你沒通過,問題可能出在哪裏?

上面的問題,只適合校園招聘。對於找工作的學生來說,找工作就是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在找工作的時候,學生表現不出計劃、執行、合作、擔當,那就只能假設,在其他事情上,他也表現不出這四種行爲。

社會招聘,應聘者主要是有工作的人,他們應聘是爲了換工作,不是找工作。對這樣的應聘者,考察要素行爲,不能用校園招聘的問題,可以用下面的四個問題:

問題1:工作中,你要做哪些計劃?說一個你最近做的計劃。

問題2:工作中,你最重要的活動是什麼?活動有什麼要點。

問題3:工作中,你要和哪些人合作?說一次不愉快的合作。

問題4:工作中,你容易犯什麼錯誤?說一個你最近出的錯。

假如一個應聘者,回答上面四個問題,說不出可行的計劃、記不住活動的要點、沒有不愉快的合作,也沒有犯過錯誤。遇到這樣的人,面試官就要小心,四種要素行爲,他一種都說不出來,把他招進來,可能只會給同事們添亂。

基於對要素行爲的理解,在招聘的時候,我們要堅持一項原則,只能以成敗論英雄,不能以成敗論人才。

假如一個人,是結果上的大英雄,功成名就,在面試的時候,就要更加小心。對於大英雄,我們只知道他的成果,我們並不知道,在那些成果中,他的個人貢獻是什麼,是計劃、執行?還是合作、擔當?如果用要素行來分析大英雄,我們就會發現,換一個環境,大英雄不一定是人才。

如果一個大英雄,在原來團隊中,他的作用是執行,把他換到一個執行很強、計劃很弱的團隊中,他就失去了價值。還有一種極端的可能性,在大英雄的成果中,他本人的作用只是添亂,等別人把成果做出來,他順手摘了個桃子。

2005年,惠普公司的CEO卡莉·費奧利娜,突然宣佈辭職。消息一經公佈,惠普的股價當天就上漲了 10%。這說明投資者不看好卡莉,認爲她只會添亂。在投資者心中,沒有卡莉的惠普公司,會更有價值。當初找她來當CEO的董事會,經過幾年的觀察,也相信她只會給惠普添亂。爲了讓她辭職,惠普公司付給她4500萬美元的賠償。

無獨有偶,2013年,微軟CEO鮑爾默發表聲明,表示他將在一年內退休。在他聲明之後,微軟股價當天上漲7%,因爲投資者相信,鮑爾默只會給微軟添亂。

給惠普添亂的卡莉,和給微軟添亂的鮑爾默,兩人都有耀眼的履歷。他們可以拿出一長串的成果,來證明他們是大英雄。但是,他們的要素行爲,和崗位並不匹配。對公司而言,這是代價不菲的錯誤;對他們個人而言,這是履歷上污點。

造成如此雙輸的局面,責任應該由董事會承擔。面試他們的董事,在思想上偷懶,試圖以企業成果,來論證個人能力。

如果一個人,沒有耀眼的大成果,不代表他沒有能力。也許他所服務的`公司,結構和流程有缺陷,他有黃金般的執行能力,但和他配套的,是白銀般合作、黑鐵般的計劃,和石頭般的擔當。在這種配套下,他能取得的成果,只能是一塊石頭。

因此,在高度分工的當代社會,只能以成敗論英雄,不能以成敗論人才。

在當下,每一位應聘者,都是一座冰山。應聘者的成就,是水面上的冰山,水面下的部分,主要是市場的競爭態勢、公司的業務流程、團隊的分工協作。對於個人成就,應聘者自己做出的貢獻,也許有,也許沒有,這是當下的冰山結構。

面試的冰山結構心理學2

校園招聘有一個公式:人才=名校學習尖子、運動健將、社團領袖。

這個公式中的標準,是校園招聘的黃金標準。幾乎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機構,都按照黃金標準,去大學招聘畢業生。美國聯邦外事局,自成立以來,就按照黃金標準進行校園招聘,這個標準,他們沿襲了一百多年。

196 4年,美國聯邦政府,進一步規範人事管理。根據196 4年民權法案,聯邦政府要公佈所有崗位的工作說明書,還要按照工作說明書,對工作人員進行績效評估。評估時,不允許出現與績效無關的種族歧視、宗教歧視,和性別歧視。

作爲聯邦機構,外事局也要依法評估工作人員的績效。到了1970年,經過幾年的績效評估,外事局有了一套定義清晰的績效檔案。

面試的冰山結構心理學  第2張

一次偶然的檔案整理,外事局把外交聯絡官的績效檔案,和校園招聘的檔案進行對照,他們發現,績效檔案中的傑出員工,和招聘檔案中的傑出人才,這兩組人的重合度很低。最符合黃金標準的學生,來外事局工作,績效不一定好;不太符合黃金標準的學生,績效不一定差。這個現象引起了外事局的注意,它說明外交聯絡官的績效,和黃金標準沒有關係;還說明沿襲了上百年的招聘標準,可能是無效標準。

什麼標準纔有效?爲了找到真正的黃金標準,外事局求助於世界頂級的心理學家麥克利蘭,請他做一個調研。

麥克利蘭同意做調研,爲此他去了歐洲、亞洲、南美洲,去當地的領事館,觀察聯絡官的工作,並與聯絡官進行面談。此外,他還設計了一系列的測試,測試聯絡官的個人特質。這些測試,以智力測試爲主,其中包括一個集體同理心測試。

做完測試,麥克利蘭發現,在所有測試結果中,集體同理心的測試結果,和績效排名高度重合。測試得分高,績效排名就靠前,測試得分低,績效排名就靠後。這個現象,讓麥克利蘭很意外。他原認爲,一定是某種智力測試的結果,和績效有關。調研顯示,測試出來的智力因素,和工作績效都不相關。這個發現是革命性的,對麥克利蘭個人而言,這個發現是本次調研的最大收穫。

對外事局而言,這次調研的直接成果,是爲外交聯絡官這個職位,找到了能預測傑出績效的單一因素,即“集體同理心(group empathy)”。

什麼是集體同理心?假如你面對一羣人,你能根據每個人的表情,理解他們的情緒差異,還能爲他們情緒差異找到理由,你的這個能力,就是集體同理心。

集體同理心強的人,看小說,能看出故事情節的合理性;看電影,能分清好片和爛片。如果做編劇、當演員,集體同理心非常重要。編劇沒有集體同理心,劇情會過於戲劇化,會讓觀衆覺得不合情理。演員沒有集體同理心,就體會不到情緒和情緒之間的互動,表演會很假、很生硬。

在其他工作中,集體同理心對績效的影響,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爲這個能力並不普遍,也不容易識別。

識別集體同理心,麥克利蘭用的是“主題統覺測試(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操作方法是看圖說話,讓被測試者看一個有五六個人物的圖畫,人物的表情各異,被測試者要說出來,這些表情各異的人在做什麼。集體同理心強的人,能識別畫面中每個人物的表情,還能爲不同的表情,找到共同的事件背景。

以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爲例,我說明一下,什麼樣的畫面,能測試集體同理心。

《最後的晚餐》有13個人物,基督坐在中央,他低着頭,攤開雙手,告訴12個門徒:你們當中的一個人出賣了我。聽到這句話,門徒都很驚訝,想進一步瞭解情況,因此,他們的身體都往前傾。這些人的驚訝之中,還夾雜其他情緒,或憤怒,或悲傷。只有猶大,他身體向後靠、頭向後揚,右手握着錢袋。猶大臉上沒有驚訝,也沒有其他表情,因爲這個消息對他來說,並不意外。

達芬奇把13個人的表情,恰當地安排在同一個瞬間,說明他有很強的集體同理心。如果旁觀者能把畫家安排的情緒,都解讀出來,說明旁觀者的集體同理心也很強。

面試的時候,不能用《最後的晚餐》來做測試。13個人物太多,被測試者體會每個人物的情緒,再爲多種情緒,找到共同的事件背景,這樣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最後的晚餐》流傳很廣,被測試者可能聽說過,用它做測試,結果不一定真實。

做集體同理心測試,先要製作畫面。可以找五、六個人,讓他們討論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例如,誰是最偉大的英雄。在討論的時候,由專人在旁邊不停地抓拍照片。這樣拍的照片,如果人物表情各異,就可以用於集體同理心測試。因爲照片來自真實情景,人物的情緒關係合乎情理。看這樣的照片,被試者才能發現其中的情緒邏輯。

麥克利蘭爲外事局設計的測試,是主題統覺測試,事先他不知道那個測試能測集體同理心,也不知道集體同理心能預測績效。

結合調研的經歷,麥克利蘭打了一個比方,在面試的時候,被面試的人像一座冰山。水面上的冰山,是知識和技能,它們能預測一般績效,水面下的冰山,是自我意識、動機、價值觀,它們能預測傑出績效,但它們都是深層特質,面試官看不到。

麥克利蘭的冰山比喻,符合人們的生活經驗。像律師、醫生和老師,他們都有職業執照,但執照只能區分“老師”和“非老師”,不能區分“傑出老師”和“一般老師”。麥克利蘭的觀點,驗證了人們的經驗,因此廣爲流傳。他用水上的冰山和水下的冰山,分別比喻表面能力和深層特質,這個比喻被稱爲“冰山模型”。

在操作中,冰山模型給招聘面試帶來兩點啓示,第一點是高手,第二點是測試。高手,是指面試的時候,要派高手去做面試官,因爲高手才能識別高手。

以集體同理心爲例,如果我的集體同理心很弱,面試的時候,遇到一個亂編故事的應聘者,他說的種種傳奇,我不但聽不出他在瞎編,我還認爲遇到了高人。換高手去做面試,高手結合故事中的情緒線索,一聽就知道,故事是瞎編的,而且編得很差。敢用這麼差的故事來求職,說明這個人,不僅態度不端正,思維也不嚴謹。

比高手更可靠的辦法,是測試。再以集體同理心爲例,用看圖說話來測試,比高手可靠。照片上的六個人,一共有三種情緒,其中兩個人的情緒一致,而且和另外三個人的情緒相反,還有一箇中間派,他的情緒能兼容其他五個人的情緒。這是在做什麼?

我最近做的集體同理心測試,就用了一張這樣的照片。在那次測試中,應聘者理解人物的情緒,再爲各種情緒找到恰當情景,然後開始描述,平均需要65秒。

如果應聘者在認真思考,65秒很快就過去了。如果應聘者沒在思考,沉默接近20秒,他就會覺得越難以忍受。被難以忍受的感覺驅使,應聘者很快就開始瞎編。

如果應聘者看不出三種情緒,說明他的情緒識別能力弱。如果看到了三種情緒,在20秒內就開始描述,但是沒找到恰當的情景,說明應聘者沒有深入思考,那就假定他沒有深入思考的習慣。如果從第65秒開始,應聘者邊思考邊描述,並能找到恰當的情景,說明他能識別情緒,還能深入思考。

像這樣測試集體同理心,過程和結果都很客觀。做這個測試,甚至不需要面試官在場,應聘者面對攝像頭,做一個遠程面試,也能測出來。

再來說一說麥克利蘭,做完外事局的調研,他寫了一篇文章,提了兩點建議。他建議把“智力測試”改名爲“學業成就測試”,還建議心理學家給“非學業能力”列一份清單,例如自信心、同理心、情緒管理,等等。有了這份清單,家庭和學校可以根據清單,像培養詞彙量、算術能力一樣,培養孩子們的非學業能力。

麥克利蘭的第一個建議,已經被採納,曾經的“智力測試”,已經改名爲“學業成就測試”。他的第二個建議,公共教育部門至今無法採納,因爲“非學業能力”,民衆很難理解,而公共教育部門,不可能做出超越民衆理解能力的決定。

部分私立的教育機構,已經在實踐麥克利蘭的建議了。還是以“集體同理心”爲例,越來越多的商學院和醫學院,在招生面試的時候,會做集體同理心測試。原因之一,是這項能力很重要,原因之二,是這個測試無法作假。

集體同理心是童年形成的,成年階段再來學習,需要長期的刻意練習。測試的時候,沒有這個能力的人,看不到情緒之間的互動,自然就說不出人物之間的情緒關係。

在麥克利蘭的時代,識別一個人的集體同理心,要求助於全世界最頂級的心理學家。時至今日,任何一個心智健全的人,經過五分鐘的講解,和十分鐘的示範,就能掌握測試方法。所以,冰山模型是40年前的模型,按照當代心理測量技術,麥克利蘭列舉的深層特質,都有清晰的定義,還匹配了信度很高的測試方法。

當下的冰山模型,是這樣的一幅畫面,冰山周圍的海水已經退去,只留下了一座晶瑩剔透的冰山。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