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兒童“撒謊”行爲背後的“祕密”

兒童“撒謊”行爲背後的“祕密”

來源:時髦谷    閱讀: 4.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撒謊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品德障礙。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幾種:

兒童“撒謊”行爲背後的“祕密”

(1)家長期望過高

孩子爲了不辜負家長的期望而用“撒謊”來掩蓋自己的“失敗”。比如,10歲的何歡一直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媽媽一直叮囑她要好好學習。一直以來,何歡的成績都名列前茅。

可這次參加區裏的奧數比賽,何歡卻考得一塌糊塗。爲了不讓媽媽失望,在被問起時,她一直說考的不錯。媽媽開心地說:“歡歡就是有出息!以後一定能考上北大清華!”

(2)需求另類表達

爲了需要能被滿足,兒童不得不通過這種另類的方式表達。最近班裏的男同學都迷上了航模,小明也渴望有一架自己的模型飛機。可是他知道媽媽是不會同意的,因爲這要花錢,還浪費時間。爲了得到自己心心念唸的飛機,他對媽媽撒謊:學校下星期組織郊遊,所以要交錢。

(3)“好”孩子定向

在兒童成長的歷程中,社會、學校、家庭,幾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她做一個“好”孩子。似乎我們對於孩子的愛都有着這樣一個前提:他或她必須是“好”的。這幾乎成爲一個套在他們身上的精神“枷鎖”。

爲了迎合成人,他們不得不盡力表現自己“好”的一面,而壓抑自己“壞”的一面。對家長也是極盡討好,報喜不報憂。

比如,孩子不想上學,可能會裝病,因爲逃學是不好的,而生病就是可以被原諒的。再比如,孩子因爲與其他小朋友打架弄傷了,在學校沒敢跟老師說,回家後父母問起,孩子撒謊說是自己不小心摔到了。

(4)吸引家長的關注

相對於大人,兒童永遠是弱小的一方。他們除了表現的順從外,還需要得到了家長的關注。而有時,我們粗心的家長會忽略兒童的感受。如果乖孩子一直不受關注,那麼他/她也會通過製造麻煩來引起關注。

比如,一向乖乖女的阿琳突然留下一封辭別信說自己離家出走了,這下可急壞了家人,就差去報警了,這時候阿琳的姥姥打電話了。原來住校的阿琳週五放學回到家一看,說好晚上在家給她慶祝生日的媽媽又不在家,於是,就出現了這一幕。

她寫下了這封信就去姥姥家了,還撒謊說媽媽出差了,讓她這週末在姥姥家過。

撒謊的應對策略

(1)增進親子溝通

在缺乏良性的親子溝通時,兒童常常會採用這一方式。如果成人能真正從“心”去理解孩子,陪孩子用“心”成長,及時迴應孩子的“心”聲,這就從根本上遏制了兒童撒謊行爲的蔓延。

(2)父母形成一個良好的示範

父母是兒童認識世界的窗口,也是他們行爲模式的源頭。在家裏父母要儘可能地做到不輕易承諾,但有諾必踐;言行要一致,要身體力行而不能表裏不一。

(3)允許兒童有不同意見

所謂的撒謊,其實是兒童開闢了另一條路徑。此路不通,則必另闢蹊徑。因此,在家裏父母不應該把自己樹立成“權威”,而應該扮演“民主”的角色,讓兒童有平等的權利去表達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既要有規矩又要有彈性。

(4)降低過高的期望

父母對於孩子,最大的殺手邏輯是“你要表現好,我纔會愛你。”於是,爲了迎合父母,兒童既要表現“好”,又要回避不好,當這不好出現時,兒童就會常常採用“撒謊”的方式去掩蓋。可見,家長的“拔苗助長”造就了兒童的“掩耳盜鈴”。

(5)減少不良刺激影響

孩子生活在家庭、學校、社會的三維立體空間中。除了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外,學校、社會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學校裏同學之間的相互模仿、攀比,社會上的耳濡目染,電視、網絡中的不良示範都可能教會或助長兒童的“撒謊”行爲。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