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我們國家一共有着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們國家的文化傳承,每個節氣都有着其獨特的寓意。下面一起來看看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及相關內容。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1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爲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曆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瞭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着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廿四個節氣分別爲: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廿四節氣與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在歷史發展中廿四節氣被列入農曆,成爲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廿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在我國傳統農耕社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2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爲依據建立起來的。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勞動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爲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二十四節氣的歌訣

【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解釋】春(立春)雨(雨水)驚(驚蟄)春(春分)清(清明)谷(穀雨)天,夏(立夏)滿(小滿)芒(芒種)夏(夏至)暑相連(小暑和大暑)。秋(立秋)處(處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時間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初六和二十一,下半年是初八和二十三。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 第2張

2、雨水:雨水是二十四個節氣的第二個節氣,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3、驚蟄:驚蟄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5、清明:清明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

6、穀雨:穀雨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7、立夏: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8、小滿: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9、芒種:芒種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

10、夏至:夏至時陽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此時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11、小暑:小暑時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

13、立秋:立秋指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14、處暑:處暑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15、白露:白露時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16、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時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作爲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22、冬至: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3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一、來歷:

上古時代已定出年歲及天干地支。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爲天皇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干支的發明標誌着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天皇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干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據文獻記載,商朝時,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周朝時,已慢慢發展爲八個節氣。公元前104年的漢代期間,由鄧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融合入該曆法。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爲上月的閏月。二十四氣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爲農曆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陰陽合曆。

二、意義: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爲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按順序寫出二十四節氣 第3張

擴展資料: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爲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有利於提升這些節氣的知名度、保護其文化內蘊。但這並不意味着一勞永逸。”

傳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氣”,讓習俗也能與時俱進,“只有將之與老百姓的生活銜接,才能讓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好的傳承下去”。

對二十四節氣及其蘊含的優秀文化,如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國人對宇宙、自然的獨特認識,要進行認真研究、探討,以期有助於當今社會;對延續、傳承幾百乃至上千年的一些民俗文化事項。

如九華立春祭、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節,積極挖掘符合時代的內容,使其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引導、激發廣大民衆感恩生活、凝聚族羣,爲我們的時代奏出更加華美的精彩樂章。

2016年,拱墅區“半山立夏習俗”作爲“二十四節氣”之一參與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申遺成功,意味着拱墅區成爲人類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社區,也標誌着“半山立夏習俗”保護提升到更高層面,進入更高標準、規範化管理的新階段。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