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

來源:時髦谷    閱讀: 7.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你是否也是一有事就心慌,不停的焦慮不安。點擊這篇文章你就會理解爲什麼每次自己一有事就心慌,裏面還包含解決辦法。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你自己瞭解爲什麼會慌,如何改變這件事情,你纔會有新的進步。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1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這樣一種現象:一有事就吃不好睡不着,一有事就坐立不安渾身難受,簡言之:心裏不能有事,一有事就慌!

這是怎麼回事呢?

試想,有人和你透露個八卦,講到一半,不講了,聽者,你是不是會給急死?恨不能把那個“緋聞”從他嘴裏掏出來;而說者,他是不是會被憋死?有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奇聞”卻不能一吐爲快,那不是要人命嗎?

心裏有事就有點像說到一半的八卦,讓你抓耳撓腮搓手頓足火急火燎不得安寧,因爲這事——沒完!沒說完,或者,沒做完,總之:未完成!

很久之後,你仍然惦記這那個未聊完的八卦,到處打聽,尋求信息。然後被人狂懟:“你怎麼還惦記着這事呢?”並貼上標籤:“你是有多無聊!”

無聊?!未完成的事件甭管有多無聊都始終在心中翻涌,或深深潛藏,或念念不忘,總像安裝在內心的一顆炸彈,不定時地折磨自己。這顆炸彈將恐懼、焦慮、痛苦、無助等情緒捆綁在一起凝聚成“未完成情結”!

那可不是無聊,而是生命之重!生命之要!生命之首!

爲何未完成事件有如此大的“魅力”?

這可以“蔡格尼克效應”來解釋。

20世紀20年代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進行了一項記憶實驗,她讓被試者做22件簡單的工作,如寫下一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把一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等。在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許做完,另一半在沒有做完時就受到阻止。做完實驗後,在被試不知情的情況下,立刻讓他們回憶做了22件什麼工作。結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憶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憶43%。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較好,這種現象就叫蔡格尼克效應。

人天生有一種追求辦事有始有終的動機,對於那些已經做完的事情我們傾向於忘記,因爲欲完成的動機已得到滿足;而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種心態便讓我們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這就是未完成事件的偉力,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很多人一有事就慌,一遇選擇就煩,一做決定就癱,其實都是因爲無法待在一個不確定的狀態中。

什麼樣的人會特別不願意待在不確定的狀態中呢?

我們要看到:未完成情結,既指向未來,對未發生的未知充滿恐懼;也指向過去,對已發生的事件難以釋懷。期望未來順利,也奢望過去圓滿。當未來的“未完成”與過去的“未完結”重疊,猶如火星撞地球,內心炸彈呈最高威力的爆裂!

一有事就慌,不是沒來由的,很可能早年有種下慌張與焦慮的種子。當下的“事”誘發了早年類似經歷與體驗,曾經的那種恐懼的毒蛇像引信一樣鑽進心裏,點燃炸彈。

比如因第二天要招聘面試而睡不着,很有可能是少時考試考砸了,從而留下陰影;也可能是原生家庭對考試賦予了重大意義,從而種下了逢考必慌的種子。

更可能的是,他將“考試”泛化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不僅找工作面試是考試,人生就是一場大考,每天層出不窮的“事”就是各種小考,“事”等於“試”,“一有事就是一有試”,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考驗,每一次決定都是一項考評,每一項任務都是一場考覈。因而,一旦有事,那原本只屬於考試的焦慮感就浮上心頭,看似聚焦當下,實則重溫舊創,那最初的恐懼借當前事”還魂”了。

如此,第一要旨即直面“逢考必慌”這個未完成事件。當找到最原始的那場“考試”,處理並修通之,也許人生中就沒有那麼多“一有事就慌”了。處理後你會有一個全新的圖示,如打通任督二脈,“情結”散開,那些用來掙扎的能量得以釋放,全身通暢。

心裏一旦有事,就無法聚焦於當下,而是沉溺在心頭那件事中,心遊離於身,身在此心在彼,活在過去或者未來,就是不活在當下。

因而,破除“一有事就慌”的第二要義就要把自己拉回到當下,充分體驗、認識、感受此時此刻。最好的方式就是聚焦呼吸,當你關注呼吸,你不會再發現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體驗——一呼一吸間,我們感觸到身體的柔軟與心靈的平和;一動一靜間,你將不再受“情結”的禁錮,而是能看見生命中從未遇見的驚喜,從而以更輕鬆與開放的姿態擁抱生活,迎接每一個新的體驗。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完成的狀態,亦是一個成爲人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驗到收穫與滿足,也體驗到缺失與悵惘,這份遺憾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源泉。

所以,灰姑娘必須在午夜離開才能讓王子魂牽夢縈。

越是成熟的人越是可以承受不確定性,也即“未完成”,可以擱置,可以懸置,無需及時滿足——讓子彈飛一會兒;甚至無需滿足——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有時候,我們甚至不想圓滿,如果完成意味着遺忘,我選擇保存那份鮮活的記憶。

修通情結,珍藏記憶,暢享當下。

所以,話說一半,花開未滿,也許就是剛剛好的狀態!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2

焦慮(anxiety)是對前途命運、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因爲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引起的恐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心理,有的人會表現出來,有的人則會深藏不露。

這取決於當事人經驗的累積,內心的強大。內心藏不住事,很容易表現出焦慮不安的人,常常源於錯誤的自我暗示,而那些心裏有多件事也能應對自如的人,則使用了正確的暗示。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 第2張

暗示效應(effect of hint)

是指用含蓄、抽象的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爲產生影響,使其思想和行爲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暗示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拯救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關鍵在於接受心理暗示的個體自身如何運用並把握暗示的意義。最常見且最有效的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self-suggestion)

是指透過五種感官元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

自我暗示又分爲積極的自我暗示,和消極的自我暗示。消極的自我暗示常常會受到墨菲定律的影響。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 第3張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說的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很有可能發生;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可能會出錯。

焦慮常常表現爲着急、緊張、恐慌、不安等情緒,當我們表現出這些情緒時,大多數人的固有思維方式都是通過消極的自我暗示來實現的。

比如不要着急,不要緊張,不要慌張,不要害怕,不要不安。而墨菲定律指出你越擔心某些情況發生,它越有可能發生,而且是以極快速的方式出現,並帶來最大的損失。

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表現爲越來越着急、緊張、恐慌、不安,最終行露於色顯露出來。

而那些心裏有很多事仍然應對自如的人,除了無數經驗的累積導致的內心強大外,常常運用了積極的自我暗示。

他們暗示自己要放鬆、要鎮定、要冷靜、要堅強、要穩重、要有信心,然後經過不斷的重複後,身體表現出所期望的結果。

其次,也可以通過調整呼吸讓自己鎮定。深呼吸再慢慢地吐氣,重複五六次後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 第4張

最後,運用移情(Transference)。

即轉移情緒,人是環境的產物,很容易受到情境、氛圍的影響。心情不好時,就不要聽一些悲傷的歌,只會讓我們心情更不好,還會感覺整首歌詞都在描述你此刻的心情。

當我們處於悲傷、壓抑的情緒時,不要去想悲傷的事,而是要想象令自己開心的事,或者換一個環境,去到一個讓自己感到放鬆和舒服的地方,暫時與當時不好的情緒隔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也想成爲心裏有很多事仍然能應對自如的人,不妨多經歷,多思考,多總結,然後再運用移情和積極的自我暗示的力量。所思即所想,想要就能得到!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3

現在的年輕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所以他們常常爲小事感到緊張和焦慮。這種焦慮總是伴隨着他們,而這種緊張的心理是無法改善的,這不是一件好事。經常感到緊張和焦慮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生理原因,有的是心理原因。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年輕人緊張焦慮背後的一些心理因素。

爲什麼一有事心會慌 第5張

很多人在工作中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經常感到工作焦慮,這不僅與環境因素有關,也與自己的個性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有關。如果你總是對小任務感到緊張,擔心犯錯誤,你就不必這樣做。沒有必要給自己這樣沉重的枷鎖。畢竟,一切都有因果關係。你只要努力工作,問心無愧,就能把事情做好。很多時候,我真的不用想太多。

如果你只是沉溺於對錯誤的恐懼中,不敢隨心所欲地去做,你會在各種事情中感到緊張,不敢輕易嘗試和實踐。就這樣,其實我被困住了,這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要學會慢慢放下心中的枷鎖,不要太在意任務之外的事情,不要放大不相干的情緒。只需專注於當前的任務並做好它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