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如何寫好戲曲

如何寫好戲曲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寫好戲曲,戲曲,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它不僅是我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代表着中國文化的深沉底蘊和美麗歷史。自古以來,戲曲文化一直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和關注,下面來看看如何寫好戲曲。

如何寫好戲曲1

具體介紹: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又稱“崑山腔”。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齣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絃、笙、嗩吶等。

京劇,有“國劇”之稱,爲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國劇”之稱。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

越劇,公認爲中國第二大地方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 在國外被稱爲“中國歌劇”。被稱爲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與京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

有觀點認爲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爲主的歷史性演變,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何寫好戲曲

黃梅戲,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原稱黃梅調或採茶調,發源於湖北黃梅縣(個別媒體報道在安徽省市宣傳部門的支持下研究認爲黃梅戲的聲腔起源於安慶),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2006年湖北省黃梅縣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它的前身是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和唸白。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爲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曲調悠揚委婉,優美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深受各地人民羣衆喜愛。

豫劇,爲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又稱“河南梆子”。有觀點認爲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有說:是在河南當地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後與傳入河南的崑曲和秦腔等劇種相結合而成;也有考證說它自成體系,是由唐宋梨園劇種及宋元時期中州流行的雜劇中抽繹、演變、發展出來的。

除河南外、河北、山西、山東、湖北、甘肅、臺灣、四川以及江蘇、江西、安徽等省份都有豫劇團存在。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聲腔,後出現過陳素真、桑振君、閆立品、崔蘭田、常香玉、馬金鳳、唐喜成、牛得草等著名演員。劇目有《三上轎》、《擡花轎》、《春秋配》、《穆桂英掛帥》、《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等。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爲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爲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爲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爲粵語廣州話,使廣東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公元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何寫好戲曲2

描寫戲曲的優秀作文

“笑爾胸中無一物,本來朽木製爲身。衣冠也學詩文輩,面貌能驚市井人。”暮色四合,燈火輝煌處,總令我憶起那三尺紅臺上跳躍在指尖的戲曲。纖纖銀線擺動,金戈鐵馬,才子佳人,輪番粉墨登場。

回到故鄉,走在福鼎街頭,路邊鑼鼓鏗鏘,京胡悲宛,月琴悽切。帷幕之下,幾根纖細的銀絲高懸,一位七旬老人立於臺後,神情專注地操控着木偶表演。老人徐徐提線,舞臺上貴妃或水袖翩飛,或銜杯獨酌,或折腰醉倒。

“好!”臺下觀衆喝彩聲此起彼伏,對老人精湛的指法歎爲觀止。這位老人,便是我的舅公,自幼修習福鼎懸線戲曲,爲前臺提線演員。爲響應宣傳傳統文化的號召,他每逢週末,必同戲班一起,至街市搭好三尺紅臺,表演懸線木偶戲:感化人心的《目連救母》,風起雲涌的《龍虎會》,清麗脫俗的《碧桃花》……精彩紛呈的木偶戲不斷上演。

每至表演木偶曲目時,舅公左手腕處掛一勾牌,十六根纖纖銀絲便這樣被他牢牢地固定在持線板的線夾上。舅公手指在根根絲線之間穿梭,看似參差不齊的銀絲,卻服帖地隨他的手指跳躍,仿若靈巧的游魚於翻卷着白浪的湖心徘徊。

通過絲線,舅公行雲流水地掌控着木偶的眼口開合,四肢轉動,乃至言行坐臥。啓脣念唱時,只需稍稍一引線端,木偶脣瓣便輕啓開合;眼神變幻時,只需微微一顫指尖,木偶眸光便顧盼流連;跳躍騰挪時,只需輕輕一抖手腕,木偶的招式便千變萬化。可謂線線連偶,十指絕藝。

如何寫好戲曲 第2張

堂鼓聲漸迫,舅公輕輕抖動着早已繞滿線端的手臂,右手無名指尖再一挑細線,舞臺後方走出一人一騎,木偶面色緋紅,一身粗布青衫,手持青龍偃月刀。此時舅公抖動絲線,卻見另一武將駕馬飛奔而來。舅公左手將其腰線上下晃動,來將便早先一瞬跳上馬背,躲過一劫。爭鬥漸烈,舅公雙手擺動幅度也逐漸增大,兩具木偶纏鬥數十回合,仍舊難分難解,勝負未分。

臺下的.我不禁折服於舅公的精湛技藝。此時正值清晨,天氣涼爽,但身着白色馬褂的舅公,他那黝黑的面龐上卻淌着汗珠,像沾着露水的新翻田地。演出完畢,舅公從幕後走出,這纔拿出一塊手帕擦了擦面龐,朝觀戲的路人們謙謹地拱手致謝。嘴角勾起笑意,彷彿覺得能向更多的人展示懸線木偶戲技藝,是世間的莫大享受。

人羣向四面散去,街市又重歸寧靜。舅公和戲班一起,細緻地將各種道具收起,蒼老的手指一刻也沒有停歇。我注意到經過多年演出,舅公的手掌已被銀線勒得溝壑縱橫,但他操縱木偶的技藝卻愈發純熟。那些沒有生命氣息的木偶,在他的指尖下跳躍着,充滿了靈氣。原本呆板凝滯的面目,也好似有了喜怒哀懼的情感,也能盡情演繹人間的悲歡離合。

我雖陪着舅公前來傳播懸線戲文化,卻着實是個門外漢,便請舅公給我講解。原來,懸線戲文化源自唐朝,它保存了大量古代民間習俗,保存着“古河洛語”與閩南方言俚語的語詞、語彙、古音,可謂文化底蘊深厚。聽及這些,我不禁爲身爲福鼎後輩而驕傲,也更加堅定了傳播懸線木偶戲的決心。可有時,從事宣傳福鼎懸線戲文化的舅公的臉上也露出迷茫神情,他告訴我線戲難學,需長年堅持練習才行,可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許多人還認爲懸線戲古樸老舊,不喜觀看。

面對舅公的憂慮,我感慨萬千。懸線戲文化乃延續千年的文化瑰寶,一張戲臺,呈現的不止是一幕跳躍在指尖的戲曲,更有那木偶師們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幾根絲線,牽引的不止是一個小小的木偶,還有千百年來與世長存的線戲文化。作爲福鼎後輩的我們,理應砥礪前行堅守傳承,讓流傳千年的懸線戲永遠流光於歷史長河中,跳躍於靈動手指尖!

如何寫好戲曲3

關於戲曲的諺語有:

1、一天不練就回,兩天不練就生

意思是:要常練才能保持和提高,學習是要溫故方能知新

2、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意思是: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唱歌的人應該經常唱。比喻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功夫純熟。

3、百日笛子千日簫,小小胡琴拉斷腰

意思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練。所謂百日,千日,皆爲虛數,不能理解爲一百天就能學會,

一千日才能吹好簫,而胡琴,學起來是最難的。其實不然。只是各樂器的特點不同,難易程度大體

上有些區別而已。

4、要練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意思是:如果想要練成讓大家都佩服的技藝,就要捨得花很多時間,吃很多苦。

5、若要戲路通,全靠幼時功

意思是:要學好本領,必須從小就下苦功

6、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意思是:在臺上表演的時間只有三分鐘,但爲了臺上這三分鐘的表演,需要付出十年的努力,用來

形容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7、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意思是:師傅不可能手把手教徒弟,唯有靠自己的靈性,去模仿、去揣摩師傅的意圖,才能把技術

學到手。如果什麼都要師傅去解決,自己不動手,是學不到技術的。

如何寫好戲曲 第3張

關於戲劇的'諺語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日月燈,雲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一場大戲;

湯武淨,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父。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無祖不立,無師不傳。

名師出高徒。 藝多不壓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學。 寧贈一錠金,不傳一句春。(春:指行話)

寧給十吊錢,不把藝來傳。 藝人的肚兒,雜貨鋪兒。藝高人膽大,膽大人藝高。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

拳不離手,唱不離口。 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後受罪。 打你今朝有過,爲你將來成人。

要想學好藝,先得做好人。 南京到北京,人生活不生。 生意不得地,當時就受氣。

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 玩藝兒是假的,精氣神兒是真的。 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練到老,唱到老,學到八十不算老。

師父領進們,修行靠個人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