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原生家庭爲什麼逃不掉

原生家庭爲什麼逃不掉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能逃離只能說明自己還沒有獨立起來,不能解決自己的吃穿用度,以及還對家庭有依賴。

原生家庭爲什麼逃不掉1

一、我們將父母融入了自我概念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是我們人生中最初的親密關係,心理學家Bowlby指出,這種依戀是孩子生存的首要條件,可以認爲它是人類的本能行爲。

Aron繼而對親密關係的實質進行了解釋: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

  概念。也就是說,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將父母融入了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一個人關於自己各個方面的印象。

Markus和Kitayama的研究顯示,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中,自我中包含着母親的成分;而西方被試則沒有這個現象。也許這也是爲什麼,比起西方人,東方人更容易出現因母親而起家庭過度控制和糾紛。

自我概念分爲三個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責任自我(ought self)和實際自我(actual self)。它的含義即字面意。

當“實際我”與“責任我”、 “實際我”與“理想我”產生差距時,都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產生,或爲焦慮,或爲沮喪。

1、父母的“理想我”,與我相融卻又矛盾

當父母的 “理想我”融入到孩子的自我概念中時,悲劇就產生了。孩子們揹負上本不屬於自己的枷鎖,體驗着更爲厚重的焦慮和壓抑。

日劇《凪的新生活》裏的大島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每天聽母親的話,提早一個多小時起牀,用直髮棒把自然捲拉直。

她還做着一份看似體面卻憋屈的工作,當同事的工具人,甚至被男朋友用難聽的話形

容,而這僅僅爲的只是滿足在鄉下的母親永無止盡的虛榮心。

被逼入絕境的`大島凪,終於崩潰了:她在公司暈倒,住進了病房。

母親的永不滿足,融入到了凪的“理想我”和“責任我”中,令她的“現實我”總是與落後於前兩者,那凪怎麼能夠不壓抑呢?

當親密關係對象是三觀相仿的戀人、朋友倒甚好;但當這個自我概念融入的,是有年代代溝的長輩——有的甚至不能溝通、言語惡毒——時,一切就變得時有矛盾且痛苦起來。

2、父母的評價威脅着“責任我”

Higgins還發現,"責任我"帶有價值條件化的屬性。通俗地來說,即使我們早已成人,如果父母對我們的某種成果有不好的評價,我們還是會潛意識地認爲自己不是個"好孩子",並且動搖對自己成果的認可。

即便凪並不喜歡在公司的生活,但由於受“責任我”的影響,她總是習慣以母親的評價去判斷自己的價值,甚至連找男朋友,也不是因爲自己真的喜歡;也即便凪很清楚,偏僻鄉下的生活更適合自己,但與母親見面時,仍被母親的評價傷害得懷疑自我。

對於親密關係中的朋友、愛人,我們還可以挑選擁有相似自我概念的人,但有着血緣關係的親人,融入自我概念的他們彷彿一個隨時的炸彈,威脅着我們。

二、告別與獨立

我們年幼時,免不了對與父母的親密關係有所依戀;長大後,我們便將漸漸脫離父母。

青春期常常被稱作“叛逆期”,在心理學家那裏,它還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心理上的斷乳”。這個斷乳期從青春期開始,持續時間因人而異。

這個斷乳不僅僅指的是不再依靠父母決定衣食住行,更多指的是減少對父母精神上的依戀,直到可以幾乎完全獨立地形成自己的想法,而不輕易受外界影響。

要脫離融合在自我概念中的父母,獨立起來,減少父母對自己情緒的影響,我們可以:

1在與父母相處時,提醒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屬於自己”“父母有可能是錯的,我不一定要像父母那樣行事”

R、Gould的研究指出,成年期將經過五個階段,前期兩個階段將需要克服與父母有關的錯誤假定

(1)“我屬於父母,我認同他們的世界”(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和

(2)“要像父母那樣行事,堅毅忍耐就一定能達到目標”。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清自己的真實需求,綜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重新審視父母的評價和

觀點,謹慎對待父母的建議。

原生家庭爲什麼逃不掉
  

2、 與父母積極溝通自己的想法,但同時意識到溝通不一定有用

  “我想說……,不過您的不理解我也能理解”

溝通促使人瞭解彼此的需求和看法——馬歇爾·盧森堡強調了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

他在《非暴力溝通》中指出,可以使用以下公式進行溝通:

“對現實的觀察+表達感受+需要/願望+具體的請求”

譬如:比起“你總是邋邋遢遢的,襪子扔得到處都是”

按照公式的“我看到沙發上有你的襪子(觀察),我感到有點難受(感受),因爲我注重整潔(需要),可以請你收拾一下襪子嗎(請求)”可能更有效。(更多詳細內容可以參照《非暴力溝通》一書)

但相信各位也深有體會,溝通並不是萬能法寶,也可能會失效。

Ronald和Russell在《溝通的藝術》中指出其中的原因:

(1)在溝通過程中,溝通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溝通的質量受到各自的溝通意願、狀態與技巧的影響。

(2)即便溝通順暢,最後沒有落實到現實的改變,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

我們要理解到,每個人在生命長河中接觸了不同的年代、環境和人,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這些衆多經驗獨立地塑造自己的觀念、做法,因此,“改造”父母並不是一件通過一己之力便可達到的事情。有時候我們也要學會放棄相互理解的可能性,而選擇包容共處。

3、 適當離開家庭積累家庭外的社會經驗,瞭解真正的自己

  “對,我想要的應該是這個!”

離開原生家庭,參與到更廣闊的社會活動,才能在足夠多的社會經驗中,瞭解到什麼對自己來說纔是重要的,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

4、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我們可以選擇觀念更加相似、或支持自己的朋友、愛人,建立新的親密關係,轉移部分對父母的依戀,以減少父母對我們自我概念的影響。

原生家庭爲什麼逃不掉2

曾幾何時,出現了原生家庭這個詞語,然後出現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對於原生家庭的控訴。

其實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是真的原生家庭影響到自己了,特別是家中兄弟姐妹比較多的人。

其實很多出了學校的人會發現,原生家庭其實才是自己需要克服的,生活中工作中的困難和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是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

對於成年人,第一件事就是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而要真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一定是從精神上擺脫的.。至於經濟獨立、心理自愈,這都是表象,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轉變觀念,從自我出發。

對於原生家庭傷害自己的人,不要指望他們能夠認錯。即使他們知道自己之前是錯的,也不會向你認錯,只會重新從你身上挑出新的問題。然後用這個問題去噁心你,去讓你對自己產生不自信。

永遠要獨立自主,永遠要殺伐果斷,不取悅他們,永遠要以自己的意志爲核心。

原生家庭爲什麼逃不掉 第2張
  

當然了,上面的這一切包括下面所說的都是建立在原生家庭傷害你,原生家庭讓你對生活產生了一些不好的體驗上,而不是絕對的。

人其實是受環境影響的產物,我們每個人都是受環境所影響的。

平庸的人,平凡的人,碌碌無爲的人,會很安逸地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裏,包括周圍的親戚朋友。一旦你意識到自己這樣幹是不行的,和自己人生追求的東西不太一致,你會覺醒。

而這個覺醒路上最大的絆腳石就是你的原生家庭,一旦你變得富有,就會深深地刺痛他們的神經,他們就會通過各種形式來干擾你,或許拉後腿。

這時候,你就是他們的眼中釘,能否突破自己,這時候要全看自己的,你的人生將要達到什麼高度,取決於你自己,而不是周圍人所期待的那樣。

你的人生取決於你自己,而不是取決於別人的期待,哪怕是父母也不行。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