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

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在每個人的成長中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很不幸,生活在極度糟糕的原生家庭裏,否定自己,否定原生家庭,甚至於到了最後否定一切。但在你倒下的地方依然有人爬起來,你否定原來的土壤,而有的人卻在那片土壤裏開出美麗的花朵來。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

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1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卻需要一生去治癒。

想起大學時期看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中松子是家中長女,妹妹患先天性疾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因此父親將所有的注意力和愛都傾注在妹妹身上,得不到父親關注的松子內心逐漸變得孤獨和扭曲,松子開始嫉妒妹妹。偶然的一次鬼臉惹得父親衝她微笑,爲了得到父親的認可和關注,爲了父親不再愁眉苦臉,松子隱藏了真實的自己,開始賣乖取巧,放任自己用浮誇和愚蠢的行爲來博得父親的關注,即使松子長大成爲了學校教師,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討好型、付出型人格。

然而,隨着時間的蔓延,這種方式逐漸失效。松子實在無法忍受妹妹獨享了全部的父愛,離家出走了。她恨妹妹奪走了屬於他的父愛,她恨這個讓她在孤獨和冷漠中長大的原生家庭。

進入社會的松子,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男人,她渴望被愛,渴望從其他男性身上找到童年失去的愛與關注。但是這些男人每一個都給了她希望又親手將其毀滅。爲了得到愛與關注,她當過浴室女郎,做過生意,殺過人,蹲過大牢,當過美髮師,被虐待,被欺騙,被家暴,即使這樣她也說服自己:“哪怕捱打,也比孤獨強”。

松子最後的救命稻草家暴男龍洋一被抓入獄,松子癡心地一等數年,然而龍洋一出獄當天便將她打倒在地,一去不返。其實龍洋一在用自以爲的方式愛松子,他擔心自己的出現會毀了松子的餘生。然而這份心意,松子卻不理解。經歷這一切,松子一蹶不振,徹底失去生活的信心,暴飲暴食,生活邋遢,將自己變成了一個髒兮兮的大胖子。

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

面對一次次的折磨與被拋棄,面對如今狼狽的生活和邋遢的自己,面對偶遇的獄中姐妹的光鮮亮麗,松子終於讓自己沉浸,思考,也逐漸和父親、妹妹和解。然而當她終於想通要爲自己而活的時候,生活卻給她開了個玩笑:肥胖的松子毫無徵兆被一羣在草場上玩耍的熊孩子打死了,松子坎坷又卑微的一生結束得那麼隨意和荒誕。真是:你以爲生活結束的時候,它還在繼續;你以爲可以重新開始的時候,它卻結束了。

相信大家看完影片都會有一個想法,造成松子悲慘一生的源頭,就是那個看着存在實際卻不在的父親,還有那個無時無刻不在對比強調這種缺失的妹妹。松子的一生其實都是在渴望那份缺失的父愛中慢慢沉淪。

弗洛伊德《人格與本能》提到了原生家庭對個人人格的形成的影響,而個體潛意識折射出來的世界觀,也和一個人的幼年經歷密不可分。在我們周圍,原生家庭缺愛的.人,也往往更容易遇到渣男渣女。

童年的經歷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古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這個階段沒有得到足夠地關愛,就無法形成必要的感情鏈接,產生不可逆地心理創傷,情感匱乏往往會伴隨一生。

就像被嫌棄地松子,她一生所經歷的渣男,松子無不是將生活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只要他們施捨一點點愛,她便以爲擁有了整個幸福的天空。她的一生,都在這些渣男身上,試圖尋找父愛的缺失,來彌補童年的缺憾。

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 第2張

同時,童年的家庭環境也會在潛意識中影響成年後的世界觀,童年的心理創傷以及應激反應會造成大腦真實的前額葉創傷。因而,童年的灰色記憶會伴隨一生,且在成年後往往會重複原生家庭中的不良行爲。就像很多家庭,父親酗酒、家暴,兒子成家後往往有更大的概率出現類似行爲;女兒往往更容易被這樣的人吸引從而進入戀愛乃至婚姻,甚至產生一定的受虐傾向。

就算進入了一段正常關係,因爲內心深處童年某些情感的確實,長大後就會非常渴望從另一半身上得到滿足,在這種心理作用下,戀愛或者婚姻關係往往會變的畸形。像松子那樣形成了討好型人格,會努力表現好,拼命付出,在有矛盾衝突時會選擇無棣縣退讓妥協,以至對方即使有嚴格的性格缺陷,產生嚴重的情感虐待或者肢體暴力時仍無法離開。而這樣的感情往往也不被珍惜和善待。

當然,大家也不必過於恐慌,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重要,卻不是無法改善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努力降低負面影響。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愈能力,最重要的,我們要學會認識自己,認識家庭,慢慢和過去、和自己和解。

1、正視自己的原生家庭,不逃避。任何人都只能在他們的認知範圍和能力之內去和世界相處,你的父母也一樣。有些負面影響完全是他們無意識或是無能爲力的結果。與其過分苛責家庭和父母,倒不如放過過去,也放過自己。須知,負面經歷除了帶給你傷痛,也帶給了你直面挫折的勇氣。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強大。

2、重塑依戀關係。可以通過離開原生家庭,換個城市生活;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社會鏈接。最有效的是選擇人格健康獨立的伴侶來建立自己的家庭。

3、不斷學習。一定不要間斷學習,很多問題和道理往往自己是無法想通的,他人的一些見解往往能讓我們茅塞頓開。

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2

1.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自己的孩子,自己想怎樣都可以,別人管不着!

這會導致怎樣的心理問題呢?

毫無理由的毆打、責罵,完全看心情的斥責、沒有標準的是非對錯……

在孩子幼年時期,他們的世界觀尚不完整,對自我的認知也並不明確,他們的世界觀和自我評價,唯一的標準來源就是父母。

而且年幼的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是完全出自本能的、無條件的,比父母對子女的愛更加深入骨髓。

所以父母如此隨性地對待孩子,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

孩子沒有明確的是非認知,很怕自己獨立做決定,出事喜歡推卸責任;

不會拒絕別人,因爲渴望通過滿足他人來獲得友誼;

做什麼都條件反射地覺得是自己的錯,認爲自己是最差的、最該被懲罰、不值得讚賞和肯定的……

2.孩子把孩子當做物品:

將繼承血脈、繼承家產、養兒防老、排除非議、鞏固夫妻感情、滿足做父母的願望等自己的期望,凌駕於孩子的獨立人格之上,認爲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滿足自己的期望:

這又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孩子沒有獨立的人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認爲自己活着就是爲了父母,一直試圖取悅父母,父母的意志即使再讓自己痛苦,也不會輕易考慮否定;

孩子將自己的原生家庭看做唯一的家庭,而將配偶當做外人,導致諸多中式夫妻、中式婆媳、中式親家等多種問題

3.關愛過剩導致的控制慾過強:

孩子小時候是我的寶寶,長大了也是我的寶寶,吃飯喝水都必須要我張羅,人生決定必須要我摻和,衣食住行我都要嚴格把控,事業發展道路我都要給他鋪好了,婚姻家庭我更是要給他辦妥了,畢竟是我的孩子,我對他好天經地義!

這樣的父母,就會直接導致孩子心理成熟太晚,巨嬰、媽寶普遍存在!

5.認爲孩子就是孩子,什麼都不懂,也什麼都記不住,所以對他們說什麼都是可以的:

在孩子面前和配偶吵架(甚至家暴)、在孩子面前說配偶壞話……

可以說,大部分的中式家庭,由於婚配選擇的第一條件是背景而非感情,所以夫妻不和是常態。

而夫妻不和的家庭,對孩子造成的`最大傷害,就是導致孩子的愛無能,和對婚姻關係的恐懼。

而即使成功組成家庭的孩子,也會由於父母的影響,而不會處理婚姻中的夫妻關係,從而爲婚姻不和睦埋下隱患。

爲什麼有些人嫌棄原生家庭 第3張

6.崇尚打擊教育:

偏執地認爲鼓勵和誇獎,只會讓孩子膨脹。只有批評和打擊,才能鞭笞他們進步。

而且孩子自己進步是不夠的,還必須爲他們樹立目標和榜樣。

畢竟,只有有比較,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比別人差了多少。

這是很多人自卑的根源,認爲自己永遠不值得最好的。

同時,這也使很多人永遠只看到別人比自己強的地方,而看不到自己做的比別人好的地方,因而一直處於”我是個失敗者“、”我一事無成“的想法中,無法自拔。

7.愛教育缺失

中國父母很少直接對孩子表達愛意,很少會對孩子說類似“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的話。

相反,他們經常說:“你再XXX,我就不要你了!”“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個XXX”……

同樣地,中國父母也很少教育孩子如何愛自己,更不會告訴孩子,人生在世,懂得愛自己、欣賞自己、取悅自己有多麼重要。

相反,他們會經常要求孩子“須讓人高看”、“可不能給你爹媽丟臉”,還會用“你讓別人怎麼看”、“儘讓人家笑話”、“讓別人知道了以爲咱家XXX”來提醒孩子要多麼重視他人的評價。

於是,在乎他人的眼光、爲了取悅他人不惜委屈自己、喜歡大衆臉充胖子、過於好面子……就成了中國人的通病。

這些心理問題都源自童年,根深蒂固。但慶幸的是,已經成年的我們,其實一直擁有改變自己、掌控自己的能力。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去訓練。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