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

來源:時髦谷    閱讀: 6.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根據不完全統計,從古至今留下了皇上陵寢數以千計,但是留存至今的皇陵屈指可數,其中儲存最爲完整、面積最爲龐大的莫過於北京的明十三陵。以下分享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1

明朝

北京的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北京的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羣山環抱,中部爲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截止202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

帝陵分佈: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名稱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爲皇帝解除危難)爲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2

十三陵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西北50km處的昌平區境內,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總稱。陵區佔地面積80km2,是當今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陵墓建築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

十三陵的營建始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止於清朝初年,歷時200餘年。依陵寢營建時間的先後順序依次爲:長陵(永樂皇帝陵)、獻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統皇帝(即天順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慶皇帝陵)、定陵(萬曆皇帝陵)、慶陵(泰昌皇帝陵)

德陵(天啓皇帝陵)、思陵(崇禎皇帝陵)。陵區內除葬有13位皇帝外,還葬有23位皇后、1位皇貴妃以及數十名殉葬的宮人。此外,陵區內還建有7座妃墳園寢(東井、西井、萬貴妃墳、悼陵、四妃二太子墳、賢妃墳、鄭貴妃墳及二李、劉、週四妃墳)和1座太監陪葬墓(王承恩墓),以及爲帝后謁陵服務的行宮、苑囿等各式建築。

在陵域周圍的10個天然山口(東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西山口、德勝口、雁子口、錐石口、賢莊口、灰嶺口、老君堂口)處修築了城垣、攔馬牆等防禦設施,以保陵區安全。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 第2張

明代皇陵的營建分爲卜選陵址、擬定規制、備料施工等幾個步驟。卜選陵址是陵寢營建的首要環節。一般先由卜選官員即朝中一、二品官員率風水堪輿人員依據風水理論,“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經實地勘察後,選出一處或數處“風水吉壤”,上奏皇帝,必要時還要畫出圖樣,貼上說明,最後由皇帝裁定。

成祖朱棣稱帝后即有從南京遷都北京的打算。明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命令禮部尚書趙羾帶領江西術士廖均卿等人來到北京附近踏勘陵地。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昌平境內的黃土山找到了萬年吉壤。朱棣遂封黃土山爲天壽山,降旨圈地方圓80裏作爲陵區禁地。

明十三陵陵寢佈局不是按照《周禮》左昭右穆的方式,而是以尊者居於主脈,卑者居於從脈(餘脈)的佈局排列的。長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於天壽山主峯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

十三陵中長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陵寢建造方式可分爲三種:一是皇帝生前所建陵,規模大且裝飾華麗(如長陵、永陵、定陵);二是由嗣帝所建陵,因有先皇“從儉建陵”的遺詔或受葬期、國力的.影響,規模小且比較簡樸(如獻陵、景陵);三是皇帝生前未來得及建陵,改朝換代後由下一朝代營建(如思陵)。

明十三陵以規模宏偉壯觀、陵園體系完整、佈局莊嚴和諧、景色優美靜謐、風格典雅古樸著稱於世。1957年被列爲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十三陵和八達嶺作爲一個完整的風景名勝區又被列爲全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爲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經聯合國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3

每個朝代的皇陵有什麼特點

帝王陵墓規模宏大,地位至高無上,是墓葬中等級最高的,濃縮了當時的政治制度,禮制思想,地理環境,建築藝術等。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體現。

人們認爲,帝王陵墓風水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子孫繁衍,朝代的更替,國家的興衰。所以歷代帝王對陵墓的選址非常重視,他們會耗費很大精力,人力,物力去選擇最好的陵址,隨後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修建豪華的陵墓。

每個朝代的皇陵風格不一樣,這跟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關!

十三陵是什麼朝代的陵墓 第3張

統 一穩定時期的秦漢,唐宋,明清三個階段帝陵選址明顯體現着開放式,半開放式,理想主義封 閉式的陵域環境特徵。 而魏晉南北朝和遼夏金兩個動亂分裂時期,其帝陵選址和佈局的特徵介於開放與半幵放,半幵放與封閉式之間,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

秦漢時期陵墓選址主要選擇土層深厚,地下水位較深,視野幵闊的高敞臺地爲陵域。(比如秦始皇陵以及西漢諸陵) 形成早期特有的風水觀念。

秦始皇陵位於驪山腳下,除禮制因素之外,便是這個地方的風水比較好, 驪山更能滿足其巍峨高大的心理需求,山前黃土層深厚適合深挖建陵,土質緻密,承載力強等均爲好風水的表現。 西漢帝陵選在河谷北岸的高地,東西成條形佈局,充分表現出開放式的風水思想。

魏晉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一度實行薄葬,現在很少發掘出這個時期比較豪華的墓葬。還有種說法,當時太亂,如果厚葬,剛埋下去沒多久就會給他挖出來。這個時期風水理論也比較紛繁複雜,帝陵都選在都城附近的山腰或者山麓,這個時期的影響比較明顯。

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南朝帝陵在東晉風水理論形成以後多次恢復秦漢厚葬的制度,再加上南京丘陵河谷縱橫交錯,降水很多,地下水位較北方高出不少。因此帝陵都被迫向海拔高的山脈地區選。北朝由於是少數民族居多,其喪葬方式頗具草原遊牧民族特色。

北朝和唐陵遵魏晉制度皆依山爲陵,開始注重陵園周圍的山川,水流形勢。這一時期 的帝陵選址呈現出一種依山面水,融合周圍山水形勢的半開放式形態。北朝以及唐朝皇帝陵墓大都依山而建,更注重陵墓周邊的環境以及風水!

鞏義宋陵卜選遵循“五音姓利”之理論,陵址位於地勢較低之處(據說是趙匡胤用一直箭選擇的陵址),陵墓都是面山背水,表現出一種獨特的陵墓造型。同時這個時期的陵墓逐漸制度化風水理論的系統化對帝陵選址的影響大爲增加,因而北宋皇陵陵區的選址變現出和魏晉唐不同的另外一種風格。北宋滅亡,宋室南渡,因爲南北環境差異,南宋的皇陵又展現出一種新的風格!

遼,金,西夏屬於遊牧民族,帝陵的選址模仿中原王朝,同時保留着濃厚的本族特色。遼國帝陵遵循了祖陵好山陵的習俗,西夏皇陵受到中原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金帝陵作爲北京最早的皇陵羣,受到了北宋和遼國的影響。吸取了其中的優點,摒棄了周圍開闊的開放式格局。這一時期的帝陵選址和佈局體現出由線轉點,點線結合的特徵,表現出來更多的封閉式陵域環境特點。

明朝皇陵選址最注重風水,南京孝陵先不說,明十三陵從朱棣開始,當年朱棣徐皇后去世後,他早有遷都打算。於是讓人去北京選擇祖陵,最後找到了萬歲山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作爲明朝的祖陵,最大程度按照“ 尋龍、查砂、點穴、觀水、 立向”之原則卜選,不論陵羣,還是單個帝陵要求更嚴。

清東西陵選址承襲明制,在“ 地理五訣”的基礎上更爲細緻,對陵址環境要進行“ 望氣”,“驗土”。這一時期風水理論與陵址選擇的關係最爲緊密,影響最大,表現出帝陵選址思想的系統化,制度化,細緻化,體現出一種理想主義封閉式的環境追求觀。

帝陵選址對於風水理論依賴以及變化的階段性,深層次的折射出帝王們對於完美主義陵墓環境的追求心裏,而陵墓本身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表現出陵址選擇 中追求一種極度完美主義理想環境選擇觀。

古代帝王選擇陵墓根據其不同的歷史背景創造出不同的陵墓風格,但大多數是按照風水格局來選擇的,爲的還是後世子孫能夠繁榮昌盛。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