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來源:時髦谷    閱讀: 7.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亦稱精神分析學派,是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學派之一,心理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心理分析理論在心理服務界有着穩固的地位。那麼一起來看看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1

心理分析(又稱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是在中國文化心理學基礎上對於西方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的整合與發展,其中包含着心之本義,理心之妙用以及心靈的智慧。其實,它是一門很深的心理學,這種心理分析可以在心理治療、心理教育和心性發展三種水平上發揮其作用。

【作用】

1滿足當事人的知情願望,不然當事人會不捨得放棄一段舊情、舊的習慣、舊的行爲方式、舊的思考方式、舊的體驗方式、舊的交往方式,等等,雖然知道不好,可是就是不願意放棄。詳盡的心理分析會做到這一點。

2找到根本癥結所在。許多心理問題的癥結一般都很隱蔽,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看出來的。當事人的防禦方式也會極力地隱瞞這些。所以,深層的心理分析才能做到這一點。

3發現問題的解決途徑。問題的解決途徑有很多,最適合的需要依賴當事人自己的挖掘,在這一點上,心理諮詢師的作用很有限。所以,需要心理諮詢師有自知之明,要向當事人請教,虛心地請教,向他詢問最有用的方式。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應用】

就心理治療而言,心理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心理的壓力和障礙,包括將病症的消極能量轉化爲積極的動力; 就其心理教育的作用而言,心理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獲取自信、激發創造、完善人格; 就其心性發展的意義而言,心理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本性自我、整合意識與無意識,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 因而,心理分析是被分析者與分析師的共同努力與追求,是被分析者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着自性化體驗與天人合一的理想,其意義與價值也就包含在這理想的努力與追求之中。

在心理分析學說的基本理論中,與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有關的部分主要有:關於無意識和壓抑的理論、性心理的發展學說、人格構成學說以及神經症的心理病理學說。

【背景】

提起心理分析(又稱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就必然會談及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作爲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於19世紀末從其所從事的臨牀治療工作中逐步發展起了心理分析學說及有關的治療方法。

"他的工作從最初默默無聞,中經爲人詬誶,聲名狼藉,後復由於追隨者不斷增多,他的批評者又勉強接受了他的某些特殊論點,才逐漸地、一點一滴地重新得到了支持。他的觀念日益擴展,直至他的有關人類動機的全部思想普及於心理學家們和普通人之間,在他們看來,弗洛伊德這一詞幾乎與達爾文主義同樣耳熟了。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第2張

應該說,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一整套經典的心理分析理論,在當時是需要極大的理論勇氣和實踐精神的。他的工作是心理治療領域中的開創性事件,使這一領域第一次有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工作方法。他的理論也第一次對神經症等心理疾病的病因進行了心理學的探討,使人們的注意力由外部轉向了對人的內心的研究。

有許多人對心理分析學說及治療方法提出不少批評異議,在我國文革以前及文革之中,對心理分析都視若禁區。事實上,無論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分析學說與治療方法有多少不足或缺陷,都掩蓋不了其對人類已經作出的和以後還可能作出的輝煌貢獻。

在心理分析學說的基本理論中,與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有關的部分主要有:關於無意識和壓抑的理論、性心理的發展學說、人格構成學說以及神經症的心理病理學說。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2

(1)關於無意識理論

無意識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人們對自己的一些行爲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不能意識的;二是指在人們的清醒意識下面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着。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是動力的無意識,認爲在人的無意識中存在着動機、慾望和壓抑力量之間的衝突關係,它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

在無意識概念形成的時候,弗洛伊德就指出有兩種無意識,一種是處於深層的無意識,叫“被壓抑的無意識’;一種處於較淺的層面,較近意識,叫“前意識”或“潛伏的無意識”。把整個心理裝置分爲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這種分析是觀點上面並外解剖學上的。

弗洛伊德認爲無意識不像一個倉庫,僅是消極地貯存着凋謝了的記憶。無意識中的心理活動某種不愉快的經歷和不符合道德的觀點、慾望和動機有關。人們對這些慾望和動機,在意識上不能接受,不能忍受,不能承認,在一般情況下也不能意識它的存在。所以如此,是因爲有一種力量把它們削除在意識之外。這個力量弗洛伊德稱爲潛抑作用。潛抑作用是心理分析學說的基本概念之一。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第3張

弗洛伊德對童年回憶的解釋中還提出了“幼兒遺忘”“遮蔽性記憶”等理論,認爲也是無意識理論的特徵。

(2)精神結構學說

精神結構論也叫人格結構論,是弗洛伊德晚期的理論貢獻。根據這個理論,人格結構包括原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階段。

原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原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生命體系中完全無目的的盲目的興奮,包括各種慾望和衝突,是一種完全沒有目的的能量儲備爲,是來自本能尋求滿足的動力。原我不知善和惡,不懂道德和價值觀念,其活動受快樂原則支配,遵循衩級思考方式,不顧現實的限制性要求。弗洛伊德認爲,新生兒的人格結構主要是原我。

自我(eg):自我在原我的表面,處於前意識和無意識中間。在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性和審慎。自我除了具有知覺、記憶、思考和動作等一般機能外,對外主要是感受現實,處理個體與現實之間的關係。自我從原我吸收力量,要實現原我的意向,但不要受現實原則的`支配。它必須判斷是事實還是虛幻,考慮是否符合實際並斟酌利害和後果,必要時,根據外界情況控制或推遲原我慾望的滿足。它具有控制和調節能力,與它的防禦機制相關。自我能力遵循高級思考方式,造成人的思考方式。

超自我(superego):也稱理想自我,是人格中的監察批判機構,是一切道德準由的代表。主要作用是照個體所屬的社會道德觀念,鑑別是善是惡,作爲自我行動的準則。它代表着理想和良心。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第4張

一個健康的人格,原我、自我和超我必然是均衡協調的。原我在於求自己的生存,求本能慾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自我在於監督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爲,不能違反社會道德準則和良心,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係,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而自我則對上符合超自我的要求,對下吸取原我的力量,並處理調整原我的慾望,對外適應現實環境要求,對內保持心理平衡。而所有這些心理活動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

後來,弗洛伊德又發現,自我在原我和現實要求之間,逐漸發生並發展了一種機能。它可以在人和環境之中,用一定的方式,調整一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自我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嚴重的焦慮和痛苦,同時又可以使原我的慾望以及各種形式得以滿足。這就是自我防禦機制。其表現形式,公認的有:潛抑、否認、外投射、內投射、抵銷、分離、置換、退行、幻想、反向形成、合理化、轉化、代償、昇華等。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3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髮展觀:

人格的結構

弗洛伊德認爲一個人的人格由三個層次的成分構成,即本我,自我,超我。個人行爲是三種成分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結果。

本我 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慾望組成,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難接近的最基本的部分。本我由快樂原則支配,按快樂原則活動,它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的獲得快樂並減少痛苦。

自我 則介於本我與現實之間,它的作用是既要滿足本我的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壓抑本我的過分衝動。自我只能獲得爲外界和現實所許可的快樂,也保護個體不因本我的盲目衝動外泄而遭到傷害。自我是遵循現實原則活動的,它是有意識的理智的。

超我 是人格中的良心,理想方面,它代表社會的倫理道德,代表一個力求完美的維護者來監督自我的行動。超我遵循的是理想原則。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第5張

人格發展的階段

弗洛伊德認爲,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表現爲一種力量,即人們的普遍性精力,這種精力和力量被稱作“力比多”,力比多集中的某些身體部位就是機體獲得快感的重要區域,力比多以特有的階段次序投射到這些區域,使它們依次成爲兒童的興奮中心,這就促成了相應人格發展階段

⑴ 口脣期(0-1歲)

性感區是口腔,父母應滿足兒童的基本需要,應及時餵奶而不應該過早斷奶,否則容易造成口腔人格,沒有得到滿足或滿足過度,力比多可能固着在口腔部位。

⑵ 肛門期(1-3歲)

力比多轉移到肛門部位,兒童在排便和控制排便時會產生快感,他們經常有一種被動的衝動。按照自己的意願排便是滿足性本能的主要手段。

⑶ 性器期或生殖器期(3-6歲)

力比多轉移到生殖器部位,兒童從刺激生殖器得到快感,男孩會產生戀母情結。

⑷ 潛伏期(5~6-12歲)

力比多進入相對平靜的時期,這時期兒童典型特徵是對性缺乏興趣,男女之間界限分明,兒童主要與同性別夥伴玩耍,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青春期,超我進一步發展。

(5) 生殖期(12-20歲左右)

兒童在前一時期平靜下來的衝動與能量又重新活躍起來,對性的興趣劇增,這一階段個體的重要任務是擺脫父母的控制建立自己的獨立生活,尋求同齡夥伴的友誼,試圖建立長期穩定的性關係。

心理分析理論是什麼 第6張

二、埃裏克森的心理髮展理論

埃裏克森認爲,發展受到生物因素與文化、社會因素的影響,發展是克服危機的過程,人生可以分爲八階段,發展是克服危機的過程。人生可以分爲八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要的危機。

1. 嬰兒期(0-2歲) 信任對不信任

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着希望的實現。

2. 兒童早期(2-4歲) 自主對羞怯、疑慮

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着意志的實現。

3. 學前期或遊戲期(4-7歲)

主動對內疚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着目的的實現。

4. 學齡期(7-12歲)

勤奮對自卑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體驗着能力的實現。

5. 青年期 (12-18歲)

自我同一感對角色混亂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亂,體驗着忠實的實現。

6. 成年早期(18-35歲)

親密對孤獨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着愛情的實現。

7. 成年中期(35-55~60歲)

繁殖感對停滯感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形成繁殖感,避免停滯感,體驗着關懷的實現。

8. 成年晚期或老年期(60-死亡)

完善感對悲觀失望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自我完善,避免失望,體驗着智慧的實現。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