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死亡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必經之路,幾乎沒有人是不怕死的,對於死亡之後的感受很多人都感到迷茫,下面爲大家分享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1

對死亡的恐懼僅僅是對臨死前無限痛苦的恐懼,假如人們走向死亡的過程就像睡覺一樣安寧,誰都不怕死了。

但隨即我自己的觀點就站不住腳了,我先想到了司馬遷,宮刑的痛苦或者有甚於臨死前的痛苦,他卻沒有選擇死,因爲他有未盡的事業,於是我又補充人對死亡的恐懼還來於他有未盡的事業。

我又舉例來支持我的這個觀點:母親對孩子,有的時候母親活着的原因是爲孩子,她害怕自己死後沒人照顧自己的孩子,照顧好孩子就是她未盡的事業,所以她不選擇死。

但隨即我的觀點又有漏洞:有些人對死亡的恐懼來自於對死後的茫茫未知。他們或許認爲死後還有所謂靈魂的存在,以及死後他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他們既不怕臨死前的肉體痛苦,又沒有未盡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

的事業,他們仍然怕死就是因爲他們認爲死後他們還會以一種形式存在,他們對這種形式存在的不確定性產生恐懼。舉例:一些宗教徒,他們苦行修道,已到了物我兩忘、再無生唸的境界,然而說到死亡他們還是充滿恐懼,他們怕自己到達不了自己修度的天堂。再例:祥林嫂,她死前問“我”人死後有沒有所謂天堂與地獄,可見她已經不少次的想到了死,唯一阻礙她的是她不確定死後的存在形式。

於是得到結論,人怕死的原因有三:人怕臨死前的痛苦、人有未盡的事業、人對死後的茫茫未知。

然而我自己又是帶點自虐傾向的,我被這個問題重重包裹,於是我決定關掉手機斷絕所有聯繫,靜靜地躺牀上發呆,等待自己睡去,我也不知何時才真的進入睡眠狀態,只知道轉天早上挺疲憊。

後來我突然覺到,“想死”與“怕死”是兩個概念,不想死的人未必怕死,我想的那個司馬遷的例子就是例證,司馬遷不想死,因爲有未盡的事業,這是一種慾望,但他並不怕死,他很豁達的看待生死道:“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比鴻毛。”於是我們還發現有許多人完成了自己的夙願後自行了斷自己的生命,他們當初不死並不是怕死而是還不想死。

所以“慾望說”也不成立,有慾望只能讓人不想死,並不能讓人不怕死。可見人有未盡的事業能支撐人活着,那是一種動力的貫穿而不是恐懼的拖延。那些貪生的人只是不想死罷了,他們貪生其實在貪圖生存的安逸,他們對已知安逸的貪戀其實正反襯出對未知痛苦的恐懼。

問題想到這我必須要給自己一個答案了,不然就真的糾纏不清了,也是該下一個結論的時候了。

一句話:人對死亡的恐懼來自人們對未知的痛苦的示弱。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2

1、對死亡的恐懼即是對未知的恐懼,此其一。

凡活着的人,大多我們都是在探索或者是賦予生命意義,意義是人活着的最爲必要的一種東西,它比物質要更爲重要,比如診斷抑鬱症,最重要的一條指標就是意義感是否下降,而幾乎所有的癡呆症患者都令人感到悲傷與同情,因爲人們探索不到生命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

而死亡恰恰是對意義的最徹底剝奪,一下子就把人推到了某種巨大的未知,如果死後有靈魂,靈魂將去往何處?倚仗什麼去往彼處?在這個終極追問面前所有活着的經驗都失效了,在人類共同的經驗中只有死亡是無法分享的,每個人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都是孤零零的,此令人恐懼。

2、是對失控的恐懼。

死亡意味着喪失,而在所有喪失中最令人不安的是人格與尊嚴的失控,簡而言之就是我們不知道死亡將會使我們如何丟臉,置我們於怎樣的尷尬境地,死亡之前會有相當程度的身體病症,尿失禁,大便不能控制,各種體液不受意志控制涌流而出,等等等,都是死亡帶給人們的因羞恥深重而感到的恐懼。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 第2張

3、對人與人關係的憂患是死亡恐懼的第三方面原因。

生的遺憾,自我的失控以及對關係的憂患,是造成死亡恐懼的三大主因。

其一是分離與喪失,雖然自己沒經歷過,但只要有人去世,尤其是熟悉的親近的人,對方的分離與喪失也預示着自己的分離與喪失,因爲隨着那個人生命的消逝,由此而伴隨的一切也將離我們而去,這是不快的體驗,這種體驗令人傷心,讓人恐懼。

其二,是一種心理的投射,也就是說別人的死亡會喚起潛藏在生者心中的某些情感,對生命的.眷戀,對未知的不可把握,對關係的擔憂,所有這些人類共同的情感與思考,生命的終極追問,會在生命隕落的時候,被深刻而迫切的喚醒。

人之所以會有恐懼感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自我保護。人是一種有記憶和思維的動物,因此,對過去一些對本身有害的事物就會產生了記憶和規避,這就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

當然除了人,動物也有本能的趨利避害,比如食草動物即使從出生都沒有見過食肉動物,它們遇到時,也會本能地逃走。人也是如此,黑暗中,人的各種感官相對封閉,那麼自己對環境的預判能力就會減弱,此時的人就會產生恐懼,這是一種保護,正是這種恐懼感,支配着人努力的尋找逃出黑暗的方法。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3

人類雖然是智慧物種,也取得了讓我們引以爲豪的智慧文明,但談到“本質”兩字,通常情況下我們也是無能爲力的。

過去的幾百年時間,人類揭開了很多宇宙奧祕,但是說到宇宙和生命的本質,人類還遠不知道答案,科學家只能儘可能地去探索發現。

死亡,與生命是相對的。所以,只要我們揭開了生命的神祕面紗,自然也會對死亡有更深入的瞭解。

就人類目前對生命的認知,生命與新陳代謝是可以劃等號的,任何生命物種都不斷地進行着新陳代謝,在這個過程不斷地從外部環境獲取能量,死亡之後又會將能量歸還給環境,歸還給大自然。宇宙一直在進行着這種循環。

生命,可以理解爲一個高度有序的物體,如此的有序,以至於能自我繁殖,延續種族,同時與外部環境有各種互動,受到外部環境刺激時會做出相應改變來不斷適應環境。

而死亡,則可以理解爲高度有序的生命走向無序,這或許就是死亡的真相。

這種對死亡的理解方式是建立在“熵增原理”基礎上的。何爲“熵增原理”?

熵,是衡量萬事萬物有序程度的度量,熵越大意味着越無序,越小越有序。而自宇宙誕生以來,萬事萬物就開始不斷地走向無序,熵越來越大。

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對未知的恐懼 第3張

舉個通俗的例子,你家的房子長期不打掃肯定會越來越髒,越來越亂越無序,熵會越來越大。如果你定期打掃,房子會變得有序,熵變小。你可能會質疑:房子變得有序不是違反了“熵增原理”了嗎?

那只是表面。在你打掃房間的時間,你會釋放更多的能量到周圍的環境中,製造更大的無序。

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物體幾乎都是高度有序的,都是熵減的直接體現。比如說房子,汽車,電腦,手機等等,當然還有我們更熟悉的生命體,這些都是非常有序的事物!

宇宙無情地走向無序,熵不斷增加。爲何還會出現上面那些非常有序的事物呢?

宇宙走向無序與局部暫時的有序是不矛盾的。走向無序是一個大趨勢,無論人類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改變這種趨勢,但人類可以憑藉智慧在局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有序環境。

而大到各種宇宙天體,其實也是有序的體現,在極其遙遠的未來,哪怕黑洞都會走向徹底的無序。

所以,站在宇宙的高度,死亡很簡單,它只是體現了宇宙的一個基本規律:萬事萬物都會無情地走向無序!

人類爲何會對死亡產生恐懼?

多數人都懼怕死亡,因爲生命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幾十年來,科學家不斷探索外太空,至今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可見生命的誕生條件是多麼的苛刻。

同時,站在更高的高度,對死亡的恐懼確實是對未知的恐懼,因爲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結束,我們生命期間的所有恩怨情仇在死亡之後都煙消雲散,徹底化爲烏有。

但不僅僅是對未知的恐懼,更是一種“無能爲力”。正如剛纔所說,無論人類怎麼努力,走向都不可能改變死亡的結局。這與人類文明的高度無關,而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

或許人類科技足夠發達時,可以把人類意識和思想進行儲存,達到某種意義上的“永生”,但這種“永生”仍舊是有期限的。想想看,連宇宙本身最終都會走向終結,生命就更不用說了。

事實上,我們也沒必要如此恐懼死亡,因爲死亡纔會讓生命更有意義,沒有死亡就不會有新生,死亡恰恰又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太陽不斷髮光發熱的過程其實就是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如果太陽停止了死亡,意味着不再發光發熱,如此一來地球上或者說任何星球上都不可能出現生命。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註定了在不斷朝向“自己的墳墓”走去,我們會註定走向“自己的墳墓”,這一天註定會到來,所以我們纔會努力讓從出生“走向墳墓”的過程變得更精彩!

從這點來講,我們不但不應該懼怕死亡,更應該感謝死亡!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