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膚 > 護膚養顏 >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來源:時髦谷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胭脂花的花學名是紫茉莉,可以用來煲湯。胭脂花的使用也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一般人就很少接觸,以下來了解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1

祛風止痛

胭脂花根味辛,入肝經,在《新華本草綱要》提到“有止痛、祛風功能,用於癲癇頭痛”除此外對於風溼痹痛、關節疼痛、筋骨疼痛等不適症狀,用胭脂花根也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緩解便祕

胭脂花的根含有一定的纖維素成分,而這種物質進食後有利於加快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除此外纖維素不易被消化,因此在腸道內能促進糞便的形成和排出,對排便困難的人來說是有一定幫助的。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胭脂花根的食用方式

煎水

取5-8克胭脂花根,將藥材稍微清洗掉表面的灰塵雜質後,放入砂鍋中,倒入適量的清水,開火煮沸,沸騰後繼續煮20分鐘左右,煮完將胭脂花根過濾掉,只飲用湯水即可。

胭脂花根的注意事項

適宜人羣:一般人羣均適宜。

禁忌人羣:孕婦忌食。

不宜同食:無特殊同食禁忌。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2

1、胭脂花根的注意事項:

(1)適宜人羣:一般人羣均適宜。

(2)禁忌人羣:孕婦忌食。

(3)不宜同食:無特殊同食禁忌。

2、祛風止痛:胭脂花根味辛,入肝經,在《新華本草綱要》提到“有止痛、祛風功能,用於癲癇頭痛”除此外對於風溼痹痛、關節疼痛、筋骨疼痛等不適症狀,用胭脂花根也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四川有一種名爲胭脂花的花,它的根是否能食用(拿來煲湯)?

四川有一種名爲胭脂花的花學名是紫茉莉,可以用來煲湯。

功效:

根、葉可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活血調經和滋補的功效。種子白粉可去面部癍痣粉刺。 [3]

利尿,瀉熱,活血散瘀。治淋濁,帶下,肺勞吐血,癰疽發背,急性關節炎。去風,活血。治乳癰,白濁。利小便,消水腫。治婦女紅崩、白帶,疔癀,損傷及接骨。解熱,緩下,破瘀,調經。治肺勞咳血。治勞傷體瘦,頭昏目眩,五淋及女子崩帶。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第2張

擴展資料:

紫茉莉性喜溫和而溼潤的氣候條件,不耐寒,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在江南地區地下部分可安全越冬而成爲宿根草花,來年春季續髮長出新的植株。

露地栽培要求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壤土,盆栽可用一般花卉培養土。在略有蔽蔭處生長更佳。花朵在傍晚至清晨開放,在強光下閉合,夏季能有樹蔭則生長開花良好,酷暑烈日下往往有脫葉現象。喜通風良好環境,夏天有驅蚊的效果。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3

胭脂花的用處

中藥材·版本一

【藥 名】:胭脂花

【來 源】:爲雙子葉植物藥報春花科植物胭脂花的全草。

【功 效】:祛風、止痛。

【主 治】:治風溼痹痛、關節疼痛、筋骨疼痛、癲癇、頭痛。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2克。

【別 名】:段報春(《內蒙古植物誌》)、套日格一哈布日西樂一其其格(蒙古族語)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內蒙古、河北、吉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

【拉丁名】:胭脂花 Primula maximowiczii Regel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特徵 葉基生,蓮座形;葉形長圓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基部漸狹下延成柄。花莛粗壯,直立,高25— 50cm。有1—3輪傘形花序,每輪有花4—16朵。花冠暗紅色,筒長約1.5cm,裂片長圓形,全緣,通常反折。花期6月。

中藥材·版本二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拼音名】Yān Zhi Huā

【來源】藥材基源:爲報春花科植物胭脂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imula maximowiczii Regel

採收和儲藏:5~6月採收,曬乾。

胭脂花根的作用與功效 第3張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無粉。根莖短,具多數長根。葉基生;葉柄具膜質寬翅,通常甚短,有時與葉片近等長;葉倒卵次橢圓形、狹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連柄長6-25cm,寬2-4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下延成柄,邊緣具細鋸齒,稀近全緣,中肋稍寬,側脈纖細,不明顯。花葶粗壯,高20-70cm;

具傘形花序1-3輪,每輪有花6-20朵;苞片披外形,長3-7mm,先端漸尖,基部相互連合;花梗長1-4cm,無毛,通常下彎;花萼狹鍾狀,長6-10mm,分裂達全長的1/3,裂片三角形,邊緣具腺狀小緣毛;花冠暗紅色,冠筒管狀,裂片長圓形,全緣,通常反折貼於冠筒上;長花柱花:冠筒長11-13mm,雄蕊着生於冠筒中下部,距基部4-5mm,花柱長近達冠筒口;

短花桂花:冠筒長4-19mm,雄蕊着生於冠筒上部,花葯先端距筒口約2mm,花柱長3-4mm。蒴果圓柱形,伸出萼外,直徑4-6mm。種子黑褐色,具網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佈】生態環境:生於亞高山草甸上或山地林下、林綠及潮溼腐殖質豐富的地方。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 須狀根多而粗壯,表面黃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淡黃色。葉基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矩圓狀倒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連柄可長達25cm,寬約4cm,先端純圓,基部下延漸狹成柄,邊緣具細牙齒,葉面黃綠色;質脆,易碎。花葶長短不一,黃棕色、暗紅紫色或紫色;有時可見傘形花序,1-3輪;花紫紅色。氣微,味淡。

【性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定癇;止痛。主癲痛;頭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止痛、祛風功能。用於癲癇頭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