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快訊 > 開心空間 >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

來源:時髦谷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中國五千多年曆史經歷了多個朝代,留下來數不勝數的皇室陵墓,唯獨十三陵是這些陵墓當中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建造時間最早的陵園,如今是陵區內重要的的旅遊景點之一,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十三陵是誰的陵墓?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1

明十三陵自1409年開始建造,至今已經歷六百多年時間。

明朝十六帝卻只有十三陵的原因

明朝自建立至滅亡,期間一共有過十六任帝王。這其中葬入明十三陵之中的就只有十三位,另三位未葬入明十三陵的帝王則分別爲朱元璋、朱允炆以及朱祁鈺。身爲明朝開國者的朱元璋因明朝最初定都於南京而於南京修建陵墓,名爲“明孝陵”。而朱允炆則因“靖難之役”的發生而下落不明,故而不曾修建過陵墓。

朱祁鈺之所以沒能葬入明十三陵則是因爲經由“奪門之變”順利復辟的朱祁鎮記恨朱祁鈺曾經軟禁他長達七年,故而將其早前修建的陵墓搗毀並只允他以王爺的身份入葬於別處。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

明十三陵之中最早修建的長陵

明十三陵之中最早投入建造的陵墓爲“長陵”。原本定都於南京的明朝於明成祖在位期間正式遷都至北京,而在正式遷都之前明成祖率先下令在北京修建了宮殿以及陵墓。其中這宮殿便就是故宮,而陵墓則就是長陵。明長陵於1409年開始建造,然後在1427年大體結束地面建築的建造。這座陵墓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築保存完整度最高的,爲明十三陵之中的祖陵。

明十三陵之中修建最晚的思陵

明朝在經歷兩百七十多年的統治之後於崇禎帝在位期間正式走向滅亡,而崇禎帝也於國破之前自縊身亡。由於國破之前崇禎帝尚未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所以他逝世之後其遺體被葬入到了於1642年修建的田貴妃的園寢之中。

當時爲崇禎帝收葬的李自成爲了進一步籠絡民心,還將該園寢更名爲了思陵。由於思陵並不是以帝王陵墓的規格修建的,所以相比起明十三陵中的其他陵墓,這位陵墓的規模相對較小。

除了長陵與思陵之外,明十三陵中則還包括獻陵、景陵、裕陵、茂陵等是一座陵墓。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2

十三陵是誰的墓地?

1.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地,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2.明十三陵,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羣。十三陵建造的順序依次爲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長陵和定陵。長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高聳的明樓,是長陵的標誌。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 第2張

十三陵爲什麼沒有盜墓?

明十三陵不被盜,跟選址也有很大的關係,明十三陵的位置靠近北京城區,那裏人口相對比較密集,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不會有人特別猖狂明目張膽的去盜墓。清軍入關以後,想要得到民衆的認可

就要好好處理前朝留下來的事情,中國一直是以孝道著稱的,挖人墳墓這種舉動勢必會招來全國上下的不滿。而爲了籠絡人心,清朝不僅沒有對明朝的陵墓進行破壞,反而是好好的保護了起來。

十三陵爲什麼只開放三個?

原因:其他的陵寢由於距今的年代較遠,且都年久失修,很多都殘破不堪,連最基本的明樓,隆恩殿也都傾覆了,所以根本不具備開放參觀的條件,且交通不是很便利,在加上未開放的那些皇帝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都很陌生,基本臉熟的幾個也都開放了,所以十三陵只開放三個。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3

風水寶地 滋養明朝絕佳吉壤

封建統治者歷來看重風水之術,因此中國很多歷史文化遺產均與風水相關,明成祖朱棣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在昌平境內尋找墓地,在這一地區找到“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經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後封爲“天壽山”,並於1409年開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長陵。作爲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明十三陵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長陵鳥瞰

十三陵所處地形爲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開敞,山間衆溪匯於陵前河道後,陵區的幾道水流自西北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公里處的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爲“龍山”,西爲“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

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峯聳峙,左右“護砂”環抱,向南伸展至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

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十三陵所體現的建築理念卻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智慧結晶。

2003年,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十三陵: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衆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千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十三陵是誰的陵墓 第3張

罕見陵寢 提供寶貴歷史資料

明十三陵,顧名思義,是十三座陵寢建築,其中長陵、定陵及神道是最具特色的三處景點。

長陵,十三陵之首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也是十三陵中建築最早、面積最大、規模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用料最考究的陵寢。陵內用於祭祀的陵恩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楠木殿之一,陵恩殿建築在漢白玉雕刻的三層臺基上,頂部爲中國古代建築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象徵皇帝的“九五”之位。支撐殿頂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壯,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約12米,底徑達到1.124米,爲世間罕見佳木。殿中金磚鋪地,所有木件均爲金絲楠木加工而成,古色古香,1米多直徑,12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託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

殿內陳列着定陵地下宮殿出土的文物數百件。殿中端坐於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做工精湛考究,形象逼真,是世上精美絕倫的藝術佳作。

時尚熱點
影視動漫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快訊
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