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

來源:時髦谷    閱讀: 6.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普賢菩薩的法像一般爲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 普賢菩薩像 普賢菩薩,梵名Samantabhadra ,或 Vis/vabhadra,以下分享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1

普賢菩薩摩訶薩在華嚴法會上宣說十深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衆生,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
  

十者、普皆迴向,以此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衆,一致同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

普賢菩薩,發願無量,身分微塵,隨緣教化一切衆生。據史料記載:中國佛教的'固德實德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一日,天台山國清寺風乾禪師走赤城路,聽見草叢中有小孩啼哭。

沒有名字。”奉干禪師因他無依無靠,將他接回國清寺,交由庫房擔任茶童。因撿來,故取名。因世德聰明,他三年後升爲齋堂香燈,掌管供膳等事。

一日,環顧四周,無人,便坐在位上吃聖像,小果子罵道。至苦令一禪師見狀,責怪他對聖像不敬,或許是瘋了,罷了香爐的職務,遣送去廚房洗碗,用竹筒盛飯,送給摯友寒山子。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2

中國四大菩薩之一,十大願王普賢菩薩

首先,普賢菩薩是諸佛的兒子。《華嚴經》雲:“一切如來,有長子,名普賢。”

阿彌陀佛八世子。

三是妙莊王次女。《小乘經》雲:“妙莊王三女,一爲文殊,二爲普賢,二爲觀音,有一子地藏。”這是中國人的說法。

未來成佛。據《悲華經》載,在禪提蘭無量壽中,其寶師如來將法號“普賢”賜予五正年王八子名圖,並寫信給他:,經一恆河沙及諸比丘劫後,入第二恆河沙及諸比丘末劫,往此北境世界,往此世界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渡.如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稱自省次第王如來。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 第2張
  

普賢菩薩(梵文普賢菩薩),音譯爲三滿多婆羅多羅,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象徵戒德,與文殊菩薩相對應,文殊菩薩象徵智慧和正直。迦牟尼佛的`左右侍從。此外,毗盧遮那如來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並稱爲“華嚴三聖”。

英華道場位於今四川峨眉山。

普賢菩薩,號稱天下十王願,《法華經》記載:只要他能虔誠禮拜,普賢菩薩就會與大菩薩一同現身,保護此人,令他身心安定。並從所有的煩惱和惡魔中解脫出來。.《普賢延壽經》提示:普賢菩薩具有不可思議的延壽神通

。普賢菩薩是道德和偉大願望的象徵,象徵真理。以慧導業,以行創慧,以知行進,圓滿求佛者之願,故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3

【一者、禮敬諸佛 ; 有了恭敬心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心、平等心】

禮敬諸佛,即是所有的一切世間諸佛都要禮敬,弘揚佛法的善知識、色身菩薩、法身菩薩及一切賢聖僧,我們也要禮敬,以恭敬禮表示恭敬。不僅對佛菩薩恭敬,對任何人也都要恭敬,有了恭敬心就對治我慢。

佛法教我們:對上要恭敬,對下要有慈悲心,對平輩要有誠心。忠誠、慈悲、平等心,都要由恭敬心開始,有了恭敬心,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平心。禮敬佛法僧三寶,是恭敬心的開始,養成了恭敬心,對人對事,自然也會有恭敬心,如此,我們的人格就會圓滿。

【二者、稱讚如來】

我們的嘴巴,很容易產生惡口、兩舌、綺語、妄言四種過失,這些過失,使 得我們的口業不得清淨。要想得口業清淨,就必須稱讚如來。如來,指法身如如不動,想要得到如來所有一切功德,必須以如來之心爲根本。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達到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的境界,就與如來相應,這種如來指的是自受用,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

如來,包括因地如來、果地如來、法身如來、報身如來、化身如來。因地功德就是六波羅蜜,果地功德是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有了如來三身,才能度無量無邊的衆生。

因此無論是因地、果地或是法身、報身、化身,不管是什麼功德,我們都要 讚歎,這樣,纔是真正的稱讚如來。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原文 第3張
  

【三者、廣修供養 ; 保持我們的意根清淨 就是供養菩提心】

以鮮花、燈燭、水果、醫藥、飲食、臥具、衣服、珍寶事事供養,或者建設其它寶宮殿、一切伽藍乃至建道場、爲佛像裝金等種種莊嚴,這些都屬事上供養,從事上來供養。事上供養的對象,不一定僅止果報上的.佛,因地的菩薩、賢者、聖者、善知識,乃至天下一切衆生,我們亦統統要供養。

雖說物質與錢財等的供養,都有無量的福報、功德,但如果困供養時缺乏一 顆清淨心、恭敬心,那就不能產生最大的果報。

不知道事與理的供養,所得的福德,皆屬於有限、生滅的。

從理上來說,即使我們做了很大的福報,做了以後,不貢高、不我慢,還是有慈悲心、謙卑心、恭敬心,始終保持謙卑心、恭敬心,到最後,沒有供養的錢財,沒有能供養的自己,沒有所供養的境界,即是契入了法身。

平時還要時刻檢討反省,自己此刻有沒有貪、嗔、癡、慢、疑的心?經常的 檢討反省,保持我們的意根清淨,就是供養菩提心。如此,又能供養菩提心,又能契入如來的境界,這個供養,真正是無上供養,即是所謂的法供養。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