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關於兒童腦科學,究竟有哪些誤區?

關於兒童腦科學,究竟有哪些誤區?

來源:時髦谷    閱讀: 4.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大腦發育,父母向來是關注的。有關注就容易被利用,關於兒童腦科學的誤區,一直不少。

關於兒童腦科學,究竟有哪些誤區?

不同於朋友圈一眼可辨的養生謠言,關於腦科學的誤解或神話,由於天然的學術壁壘,往往不容易被識別。

講道理,並不是父母智商不夠高,而是這些腦科學誤區,也往往建立在真實可查詢的實驗基礎之上,但結論通常被過度誇大、隨意遷移、錯誤解讀,再加上部分商家、教育機構的刻意誤導,形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誤區。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廣泛流傳的的幾個兒童腦科學誤區。

誤區一:我的孩子需要開發左腦,還是右腦?

左腦右腦的理論有多火,我們上週剛體驗過。一次簡單測試,結果隨機,卻刷爆了朋友圈。

雖然很快就有闢謠文出爐,但作爲父母還是不放心,因爲早教機構說我的孩子需要開發左腦或右腦,那這個課要報名嗎?

神話的基礎是部分真實。

關於大腦分工,已經證實的是,大腦有兩個半球且功能不對稱。言語、閱讀、書寫、數字運算和邏輯分析推理等,大腦左半球起主要作用;形狀、空間知覺、情緒、音樂、節奏感和藝術等,大腦右半球起主要作用。這種不對稱叫大腦兩半球單側化。

但基礎真實,不代表推論正確。

大腦左右的單側化,並不是絕對的。如果年齡較小的孩子大腦左半球受損傷,言語功能可以由右半球代替。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左腦專管邏輯,右腦專管創造力。

目前腦神經科學家們認爲:雖然腦的兩個半球的功能存在着不對稱性,但是並不是分開來運行的,而是共同完成所有的認知任務。我們的大腦高度整合,單獨的腦區很少獨立工作。

也就是說,無論是學畫畫、舞蹈、數學、語言,都需要左右大腦同時參與。所以孩子喜歡什麼,當然可以去學,但商家跟你鼓吹開發左腦右腦什麼的,聽聽就好了。

誤區二:3歲定終身,3歲前要給大腦充分的刺激

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解,可能部分來源於樸素的認知,比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另外,多少了解一些科學育兒知識的媽媽,都知道0~3歲有多麼重要。

如果曾經看過大腦發育的知識,可能更容易加深這一誤解。我們知道的是:

○胎兒在媽媽肚子裏,就開始了大腦的飛速發育,一直到出生後2歲,腦細胞都在不斷分裂,數目增加,體積增大,2歲以後腦細胞停止增殖。

○學習靠的是神經元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叫突觸。兒童大腦神經突觸的成長呈倒“U”形,嬰兒出生後開始快速大量產生突觸,有些突觸在2~3歲時達到頂峯。

於是直覺告訴我們:突觸越多,越容易當學霸。

同時也很容易形成這樣一個結論:3歲前學習能力最強,3歲時大腦發育就差不多完成了,如果錯過了就要悔恨終生。

欣慰的是,這個推論不靠譜。

學習的真諦,不僅是新突觸的形成或增強,也包括舊突觸的削減。到青春期左右,突觸在數量上已經減少了很多,這種減少過程持續到成年期,直到最終成熟。突觸的產生和修剪,對學習同樣重要。

目前也沒有直接的神經科學證據證明,成人的突觸密度和更高的學習能力之間有相關性。甚至有很多學習障礙的孩子和老年癡呆症患者,他們的神經元突觸非常密集。

所以,活到老學到老,纔是真諦。

3歲前當然要開發大腦,但與其把孩子扔進花花綠綠的機構去增強突觸,不如自己花時間與孩子好好互動。

誤區三:聽說學習有關鍵期,一旦錯過無法彌補

我們都很熟悉日本人學英語的故事

日本小朋友剛出生的時候,和全世界小朋友一樣,可以識別細微的語音變化,包括r和l。然而長到10個月左右時,他們就慢慢失去了辨別r和l的能力。因爲日語沒有r和l的區分,爸爸媽媽從沒說過,小孩子自然就不會辨別。

於是,日本英語常和印度英語、泰國英語被戲謔爲全世界最難聽懂的三大英語。

這個案例很好地證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要想學好某種語言,最好在關鍵期就開始,錯過這個時期,學習效果總會大打折扣。科學家們推測,這可能跟成年後突觸的修剪有關。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錯過“關鍵期”,學習的大門就永遠關閉。所以,科學家們更願意把這個特殊時期稱爲“敏感期”。語言學習被承認了存在敏感期,但詞彙學習終身都可以提高。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學習方式比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更重要。

那存在一旦錯失就不可彌補的“關鍵期”嗎?

狼孩的悲劇也許更像是“關鍵期”錯失。如果在生命早期,失去了和人類社會的互動,即使長大後再重歸社會,心智發展也無法重新啓動。另外,科學家通過動物研究,發現新生動物會把剛出生後看到的移動物體當做母親,併產生永久性的依戀,一旦依戀產生,就不可能改變依戀的物體。

但是,關於人類學習的關鍵期,目前並沒有發現。

誤區四:中文還沒學好呢,不着急學外語

瞭解了語言學習的敏感期,父母又會心生疑問:

如果不想錯過語言敏感期,就得同時學母語和外語,孩子的大腦能hold住嗎?

我們擔心存儲語言的腦空間有限,學了一種新語言,會失去另一種語言。我們還擔心兩種語言存放在不同的腦區,他們之間沒有連接,用一種語言獲得的知識不能遷移到另一種語言。

因此,“雙語環境會延緩孩子的語言發育速度”、“雙語學習讓孩子無法深度思考”等結論也應運而生。這也是一個關於大腦的誤解。

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了雙語或多語學習不會削弱母語,而是兩者都得到了提高。關於雙語學習,目前的結論是:

孩子的小腦袋有足夠的空間去應付兩門甚至多門語言;

我們不需要讓孩子完全掌握一門語言後,再去學習另一門新語言,同時進行反倒更好(對成人也一樣);

有時孩子可能會把兩種語言混在一起,但這種情況是短暫而無害的。

腦神經科學相對而言還是一門年輕的科學,隨着腦成像技術的發展,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結論顛覆我們以前對大腦的認知。咱們養孩子,自然不用天天去查學術刊物,只需多一分關注,多一點批判性思維,不輕易被忽悠,就足夠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